
當你行走在三坊七巷內(nèi),看一座座古厝映襯著不遠處烏塔與白塔,整個城市的儒雅和內(nèi)斂被展現(xiàn)到極致。
馬鞍墻更是以一種高聳云天的氣勢,彰顯著福州這座歷史文化名城的宏闊形象。

一座三坊七巷,半部中國近代史。從這里,走出了許許多多的精英名流。
他們的名字,耳熟能詳,如雷貫耳。
他們的故事,就發(fā)生在這一面面線體流暢的馬鞍墻背后——

1921年秋,在外漂泊多年的嚴復回到福州。他在幽深的郎官巷中,度過了靜謐的晚年時光。

他故居兩側(cè)馬鞍墻探出蜿蜒而高聳的巷墻,入口內(nèi)凹,顯得謙虛而不失威嚴。故居內(nèi)的花廳雙層樓房,在嚴復晚年的詩文中多次被提到,“踉蹌回福州,坐臥一小樓”,指的就是這里。
被疾病折磨得心力交瘁的嚴復,在這里仍寫下了近百篇詩詞和書序信札。

1866年初秋,朝廷一品大員左宗棠來到宮巷11號大院的門口。為了他一手設立的福州船政局,這已經(jīng)是他第三次光顧這里。
在左宗棠心目中,只有住在這里的主人才有資格接替他擔負起船政的大任。其時,宮巷11號的主人就是清末重臣沈葆楨。

封火墻內(nèi)的沈家宅院里,左宗棠對沈葆楨說了什么,我們已無從得知。只知道,此后沈葆楨開始主持福建馬尾船政,由此有了“中國近代海軍的搖籃”……

光祿坊的“劉家大院”坐北朝南,風火鞍墻相隔,院墻檐下飾有彩色灰塑。

劉家世代經(jīng)商和為官,傳襲下來的家產(chǎn)非常豐厚。1910年,劉崇偉出面集資在福州創(chuàng)辦了電氣公司,這是當時全國向清朝郵傳部立案的十一家電氣公司之一。
由于電氣公司的創(chuàng)立,福州的電燈使用戶與日俱增。福州話里,“電燈”稱為“電光”,于是劉氏家族多了一個稱呼“電光劉”。
斗轉(zhuǎn)星移,“電光劉”已退出歷史舞臺?,F(xiàn)在,劉家大院靜靜佇立的封火墻,成了見證那一段歷史的無言守護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