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9日,南(平)龍(巖)鐵路開通運營,與合福高鐵,杭深、龍廈鐵路一起,使全國首個市市通動車的福建省,擁有了“環(huán)閩”動車圈。
在這條鐵路上,3639.55米南龍鐵路荊西隧道,被專家定性為全路“頭號重難點”工程,建設者們在這條國內罕見涌水涌泥地質侵入接觸帶上,首創(chuàng)侵入接觸帶地質構造隧道快速施工技術,填補了國內該領域多項施工技術空白,歷經(jīng)將近四年艱難攻關最終順利貫通。
南龍鐵路“頭號工程”荊西隧道
南龍鐵路北起福建南平,南抵龍巖,線路全長248.1公里,是一條典型的山區(qū)鐵路,隧道占比超75%。其中,荊西、森寶、南門口等三個重難點隧道的“高富水、高應力、高難度、高風險”現(xiàn)象國內罕見,特別是荊西隧道因接觸帶的圍巖狀況極差、地應力極高、地下水極其豐富,使隧道面臨突水突泥災害、圍巖破碎、高壓富水等施工難題。
據(jù)介紹,這條約200米高富水、高應力、強風化不良地質侵入接觸帶,在施工中多次出現(xiàn)大量涌水涌泥。涌水峰值達3000立方米每小時,淤積長度達260米,將80米的隧道“塞滿”。不僅使隧道無法施工,甚至一度塌方,威脅施工人員生命安全。
涌泥涌水施工現(xiàn)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