夙愿 不懈尋找終有收獲
“‘狼山’兩字露出來,我們確認(rèn)找到了先祖鄧城的真正墓葬。”溫州和福鼎的鄧氏宗親感慨萬千。
據(jù)泉州鄧氏宗親會(huì)會(huì)長鄧榮洲介紹,據(jù)族譜記載,鄧城及長子鄧銓、三子鄧鐘的墓葬在泉州桃花山,二子葬在紫帽山,但因族譜在早年間失落,故具體位置不明。去年12月底,溫州和福鼎宗親找到泉州宗親,欲尋根謁祖,尋找桃花山祖墓。
鄧氏宗親說,他們根據(jù)族譜的記載,借助衛(wèi)星圖,鎖定了大致的方位。去年12月31日,他們在尋找多時(shí)后,在靠近寶山洋茂的山林中找到一處墓葬,看到了“狼山”兩字,“狼山是鄧城的‘狼山總兵’的前兩字,基本上可以確定是其墓葬。”
3月18日,各地宗親再次匯聚,被雜草、泥土長時(shí)掩蓋的墓碑重見天日。其后,后人們分頭有些尋找鄧城先祖鄧回位于大坪山附近的墳?zāi)?,另外的人員則留守桃花山,尋找族譜里記載的鄧銓、鄧鐘墳?zāi)?。?dāng)日,在洋茂、洋店交界的生態(tài)路旁,鄧氏后人找到一方更大的墓碑。墓碑高約2米、寬約1.2米,其碑刻記載“明貴州都督進(jìn)階 誥贈(zèng)光祿大夫鄧公暨 一品夫人侯氏墓”,這是鄧鐘睥墓碑。雖有墓碑,但還無法確定墳?zāi)故欠翊嬖诨虮粴А?/p>
歷史 抗擊倭寇屢建戰(zhàn)功
鄧城何許人也?鄧城為明末抗倭英雄,是抗倭名將俞大猷的好友,兩人多次并肩作戰(zhàn),抗擊倭寇。“現(xiàn)在泉州北門的都督第巷,曾有俞大猷府第,也有鄧城府第,兩人家都安在旁邊。”鄧氏宗親說。
《泉州府志》有鄧城的傳記。清代李清馥《閩中理學(xué)淵源考·卷六十七·將軍鄧寒松先生城》,史方齋撰《墓志略》、舊《郡傳》等亦為其作傳。
鄧城生于1507年,卒于1564年,字藩國,號(hào)寒松,別稱“黑虎將軍”。泉州府城人,原籍沙縣,為泉州鄧氏第七世。
鄧城3歲時(shí),父親鄧炳去世,其母權(quán)氏帶著鄧城回娘家生活,生活困苦。鄧城與俞大猷為刎頸交,同讀書于清源山上,共同練習(xí)武術(shù),一時(shí)有“俞家拳鄧家棍”的說法。
嘉靖十三年(1534年),鄧城中武闈解元,襲父爵百戶。
嘉靖三十一年(1552年),倭寇大舉入侵浙江等地。朝廷命俞大猷守浙江寧波、紹興、溫州、臺(tái)州等地。在浙江,俞大猷極力向巡撫王忬推薦鄧城。王忬派人專程到泉州,禮聘鄧城到軍中任職。鄧城領(lǐng)兵在徐公山、普陀、曾洋、蓮花洋、羊山、陽戈橋一帶首戰(zhàn)倭寇,“斬首三千余級”,威名大震,授中軍指揮。
之后,鄧城又多次領(lǐng)兵抗擊入侵的倭寇,取得不俗的戰(zhàn)績,后被授以狼山(今江蘇)總兵、閩游擊將軍等職。
嘉靖四十三年(1564年),鄧城一病不起,卒葬泉州東海桃花山。刑部郎中史朝賓為鄧城撰寫墓志銘:“將軍慷慨多大略,用兵能先登摧敵,以少擊眾;更善犄角,不為行陣。至性簡易,折節(jié)下士。將士爭輸誠于將軍,爰成大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