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資料圖
臺海網(wǎng)3月16日訊 (海峽導報記者 李大榮 吳鵬波 通訊員 陳析興 張松文 文/圖)800年前的南宋燈籠長什么樣?本周末(周六和周日兩天),在龍巖市連城縣莒溪鎮(zhèn)璧洲古村落內(nèi),一場穿越時空的“燈籠”盛會,將帶您夢回南宋,品味原汁原味的南宋“游燈籠”。
璧洲古村的“游燈籠”活動歷史悠久,是從南宋戶部尚書“吳十六郎公”南遷到璧洲開基后,一直傳承下來的風俗活動,至今已有800余年歷史。整個活動,完整保留著南宋時期制造燈籠的精湛技藝,以及出游規(guī)制,被民間稱為“南宋燈籠活化石”。
那么,800年前獨具特色的“南宋燈籠”,究竟長什么樣?
導報記者了解到,它采用純手工構造,分上中下三層,左右兩側,一版燈籠多達20多盞燈,最上層可根據(jù)個人喜好做成各類造型,如十二生肖等。燈籠四周雕刻有“萬”字,有抵擋邪惡、驅逐病魔之意,代表萬福萬壽、平安吉祥;而在燈籠內(nèi)層四個較大面上,畫梅蘭菊竹四君子,驅魔庇佑,代表古人追求美好人格。
據(jù)了解,此次活動,除了欣賞夜晚“南宋燈籠”、放荷燈外,游客白天還能觀賞百畝油菜花,踏步風車走廊,馳騁在泥塘“摸魚”,品客家米酒美食,以及當?shù)匚湫g、青獅等表演。
此外,村里擁有永興廟、侍衛(wèi)府、務本居等100余處古建筑、民居,其中,以閩西最古老的廊橋——永隆橋、項南啟蒙學堂——文昌閣、閩西單體最大的媽祖廟——璧洲天后宮為代表,三座文保建筑與山水天然融合,渾然一體,是客家傳統(tǒng)建筑的經(jīng)典代表之作,而許多老祠堂、古民居仍保留著紅軍標語,供游客觀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