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經濟網(wǎng)編者按:近日,媒體報道稱,西安市民劉女士在華夏銀行李姓員工手中買的110萬理財款不知去向,該員工已失蹤,華夏銀行則稱單據(jù)不是銀行開的。據(jù)了解,超40位市民共被騙超過2000萬元。相似的是2012年,華夏銀行上海分行嘉定支行員工濮某私自代銷理財產品1.4億元,隨后把相關員工開除,說是個人行為,銀行完全不知情。
銀行在職員工賣理財產品,銀行是否有責任呢?中國經濟網(wǎng)記者致電華夏銀行董秘辦公室,電話無人接聽。
村民買理財 經辦人與千萬資金失蹤
據(jù)《華商報》報道,8月4日,西安市民劉俊芳反映,從2007年開始她便在華夏銀行一名員工手里購買理財,到了2015年,她突然發(fā)現(xiàn)手中的票據(jù)竟然不被銀行認可,而這名員工已經離職,劉女士的110萬元理財款也不知去向。
劉俊芳是曲江池西村的村民,從2007年開始她便通過當時仍在華夏銀行任職的李某購買理財產品,從起初的20萬元增加到110萬元。由于兩人一直合作,劉俊芳對李某非常信任,因此每次理財?shù)狡诤髣⒖》级紩m(xù)存。從2009年開始,李某給劉俊芳購買了一種新型理財產品,劉俊芳將110萬元理財款全部購買了這種產品,而這次李某給了劉俊芳一張“陜西省社會發(fā)展基金會”的票據(jù)憑證,劉俊芳并未覺得該票據(jù)存在什么問題。
2015年5月份,劉俊芳突然聽村里人說她購買的理財有問題,便立即到華夏銀行西安分行營業(yè)部咨詢。銀行方面表示,她手中的單據(jù)不是銀行開具的憑證,因此該票據(jù)是無效票據(jù),銀行不予認可。當劉俊芳想找李某對質時,銀行方面稱李某早在2012年就已經離職了,至于劉女士理財款的去向銀行也不清楚。
經打聽,劉俊芳得知從李某處購買理財?shù)挠袔资?,這些人都是曲江一帶的城中村村民,他們手中只有“基金會”的票據(jù),北池頭村的楊滿倉也是受害者之一。楊滿倉說,李某與他同村,李某的父親還是他的同學,當初李某父親幫兒子拉存款,便求楊滿倉在華夏銀行買理財。2012年5月,楊滿倉通過李某購買了80萬“理財”,當時也拿到了“基金會”的票據(jù)。到了2015年“理財”到期后,楊滿倉準備取錢買房時才發(fā)現(xiàn),“基金會”的票據(jù)銀行并不認可,而李某也不知去向。目前,碑林警方已經立案調查此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