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危險城市”的自救
“粗放式發(fā)展的中國城市充斥著不人性的細節(jié),我們的城市處處與人為敵,簡直寸步難行。”城市工作的指導思想是轉變城市發(fā)展方式,著力提高城市發(fā)展的持續(xù)性、宜居性
中國新聞周刊記者/李明子
烈日炎炎的上午,北京雍和宮大街東側正在如火如荼地整修街面,馬路西側的人行道樹影斑駁,68歲的胡同居民朱權走走停停,他希望整修后的街道走起來能更平整、更安全一些。

資料圖:共享單車占用人行道,行人通過艱難?!±钅宪?攝
這段人行道寬的地方有5米,窄的只有1米多,繞過樹坑,躲過店鋪門口伸出的臺階,還要注意凹凸不平的路面和破損的磚石。除了這些,“城市歷險”還要經(jīng)過:路中間突兀的配電箱、胡亂堆放的自行車,以及胡同里隨時可能竄出來的快遞摩托……
這條南北長約1公里的馬路上并沒有設置過街信號燈,過馬路需要“膽大心細”。在朱權看來,附近的安定門內大街雖然為行人設置了紅綠燈,但也好不到哪里去,綠燈只保持20多秒,但馬路很寬,走得慢一點,燈就變紅了,更不要說胡同里歲數(shù)更大的老人了。
一般來說,朱權不會在上午9點到天黑之前的時間走這條路,最多在胡同里或北邊的地壇公園“遛彎兒”,如果趕上周末人多或是大雨等惡劣天氣,更是寧可待在家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