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凡客”還是“無印良品”
“無印良品”是不少小米高管口中推崇的品牌。
用雷軍的話說,“我覺得小米就是做的優(yōu)衣庫、無印良品和宜家的事,我們整個目標就是把東西做得又好又便宜。”
小米聯合創(chuàng)始人黎萬強周末常常去逛無印良品和優(yōu)衣庫,因為小米未來想成為一家“在消費者心中有品質,但價格又相對合理的互聯網產品公司”。他直言,小米要做的就是電子消費品領域的“無印良品”。
在產品上,小米插線板、小米手環(huán)、小米體重秤、小蟻智能攝像機、Yeelight床頭燈、小米空氣凈化器,米家IH電飯煲、小米凈水器……小米正在像無印良品一樣不斷豐富自己的產品線。
小 米和無印良品看上去有不少相似之處。比如,在定位上,小米和無印良品都希望把“低價”和“高質量”這兩個看似矛盾的概念結合起來,給用戶提供最具高性價比 的產品,前者主要通過電商渠道來實現的,后者是通過自有品牌,大規(guī)?;奉惣由铣掷m(xù)提升零售效率的精細化管控實現的。而前者希望不靠手機,靠移動互聯網服 務賺錢,后者則是靠提升營運效率控制成本,從而提高盈利水平。
值得一提的是,在小米之前,另一個同樣希望復制“無印良品”路線的互聯網創(chuàng)業(yè)公司,是凡客。
凡客曾以29元T恤、59元帆布鞋為代表的性價比產品迅速崛起。“大躍進”的背后,凡客堆積了高達10億的庫存,伴隨著生產線壓力、資金鏈緊繃、巨額庫存積壓這“三座大山”,給了凡客當頭一棒。
反觀小米,它正在借助爆款“小米手機”走上大力擴充周邊品類的路線。這一似乎能看到“凡客影子”的路線并不能直言對錯,但無疑需要把握節(jié)奏。
圍繞認同其愿景的客戶開發(fā)出滿足其不同需求的多樣化產品。它的商品開發(fā)人員和買手擅長根據對顧客的感受來設計產品以及與制造商一起進行生產流程的優(yōu)化,30多年來,無印良品的這個商業(yè)模式沒有發(fā)生過根本的改變。
而這一商業(yè)模式必須得到經營三要素的有效支撐,實現市場、商品、渠道的匹配才能實現最佳的顧客體驗。
透過無印良品,或許小米未來可以考慮花更多耐心,去做一家像無印良品那樣“設計+制造+營銷”的公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