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藝星青年按】“寫戲的人首先要懂得觀眾、了解觀眾。尊重生活、深入生活,就會看到許許多多真實的人,就會發(fā)現(xiàn)鮮明的人物性格,才能塑造出典型來。譬如周樸園,并非真的有那么一個人,但生活中確實有許許多多這樣的人。”24歲,一部《雷雨》使他成為中國現(xiàn)代話劇的奠基人;26歲,一部《原野》使他成為“時代的攝魂者”;之后的《日出》《北京人》《家》如璀璨的明珠,照耀著他的話劇王國。他就是曹禺,中國的“莎士比亞”。20年前的今天,曹禺先生逝世。
創(chuàng)作于1934年的《雷雨》是曹禺的第一部作品,是中國現(xiàn)代話劇成熟的標志,也是被翻譯成各國語言文字最多的中國話劇。
這么多年來,不僅話劇版《雷雨》誕生了許多版本,它更被改編成了包括芭蕾舞劇、電影、歌劇等多種藝術表現(xiàn)形式。今天,讓我們一起重溫經(jīng)典,致敬曹禺先生。
1934年,海上驚雷雨
曹禺出生于一個沒落的封建家庭。青少年時代就目睹了半封建半殖民地中國社會的黑暗現(xiàn)實,產(chǎn)生了強烈的反抗情緒。曹禺曾說,他在南開大學讀書時就萌發(fā)了創(chuàng)作《雷雨》的沖動,經(jīng)過多年“醒著”和“夢著”的醞釀,直到他二十三歲才開始動筆。
曹禺著《雷雨》初版序手稿
“當年海上驚雷雨”,1934年,年僅24歲的青年曹禺以“一聲驚雷”炸響了文壇,用“傾盆大雨”滌蕩著污濁,為當時的社會和人們的心靈都帶來了深刻的洗禮。此后曹禺陸續(xù)寫出了《日出》《原野》《北京人》等經(jīng)典劇作,從24歲到33歲十年間,七部成熟作品的問世使劇作家曹禺被稱為是“中國的莎士比亞”。
探討人性的苦悶、焦急、憂慮與自我救贖
《雷雨》主要講述了民國初年夏日的一個午后,從濟南來到周公館看望女兒四鳳的魯媽,在這里和周公館的主人大礦業(yè)主周樸園不期而遇,周公館中所有人物的命運由此發(fā)生了巨大變化。因為三十多年前,周樸園和魯媽曾經(jīng)是一對戀人,迫于家庭的壓力,周樸園拋棄了魯媽,改娶了一個富家女子。
魯媽的到來,引發(fā)了這個家庭的巨大危機:名為母子實為情人的繁漪和周萍、名為戀人實為兄妹的周萍和四鳳,這幾個人物之間的關系,最終暴露了真相。周魯兩家前后三十年復雜紛繁的矛盾糾葛,不僅是家庭與家庭之間的悲劇,同時也是各個人物自身的悲劇。
《雷雨》里的每個角色都具有著很強的代表性,他們之間有著復雜的關系,利益交換或是愛恨情仇……
彈指一揮間,《雷雨》這部中國話劇經(jīng)典已經(jīng)問世了82年。82年間,《雷雨》也在舞臺上經(jīng)歷了每個時期的不同詮釋。
人藝版
1949年后,《雷雨》被列為“五四以來優(yōu)秀劇目”,在發(fā)展人民戲劇事業(yè)的指示下,北京、上海、遼寧、湖南等地的專業(yè)劇團都開始排演《雷雨》,其中以北京人民藝術劇院版《雷雨》最具代表性。
1954年,北京人民藝術劇院成功上演《雷雨》,此版也被人們奉為經(jīng)典。第一版《雷雨》由人藝老一代藝術家鄭榕、朱琳、蘇民等出演。當時的導演夏淳告訴演員們:“《雷雨》是一部鮮明地刻畫以魯大海為代表的中國工人階級和以周樸園為代表的民族資產(chǎn)階級矛盾的劇本,階級斗爭或隱或現(xiàn)地影響著劇中的每一個人物。”為了加強魯媽和周樸園的斗爭,曹禺在劇本里親手添加了“你這個殺人不眨眼的強盜”等直白強硬的臺詞。
1989年,北京人藝復排了第二版《雷雨》,主演分別是顧威、濮存昕、龔麗君等。在第二版的《雷雨》中,顧威在夏淳的指導下塑造了一個大不相同的周樸園。夏淳認為,周樸園是當年少有的留德學生,“他帶回了資本主義上升期里的一些新氣象,因此他就不可能只是個土財主,他的封建性是隱藏在骨子里的。”
2004年,北京人藝第三版《雷雨》在前兩個版本老藝術家們的指導下再度公演。由龔麗君飾演的繁漪、楊立新飾演的周樸園、王斑飾演的周萍、夏立言飾演的魯侍萍、白薈飾演的魯四鳳、張萬昆飾演的魯貴、孫大川飾演的魯大海和徐白曉飾演的周沖。
第二版和第三版的繁漪由同一個演員龔麗君飾演,她也是曹禺偏愛的、那個“最雷雨”的角色。
身為導演的顧威認為,堅持現(xiàn)實主義的演法是北京人藝的傳統(tǒng),“觀眾可以通過第三版《雷雨》看到某種標準,看到最接近曹禺原著的精神狀態(tài)”。
滬劇版
滬劇《雷雨》是滬劇傳統(tǒng)的經(jīng)典劇目,1938年由施家班改編成滬劇,主演有金耕泉、施春軒等。1954年,張承基、宗華先后將滬劇《雷雨》改成演出本。近年,由曹其敬執(zhí)導、宗華改編版的滬劇《雷雨》也多次上演,滬劇版有著“最忠于原著的舞臺版本”之稱。
芭蕾舞劇
1981年,上海芭蕾舞團將《雷雨》改編成芭蕾舞劇上演,芭蕾舞劇版保留了原劇的八個人物,曹禺本人對這版演出評價很高,認為每個人物都跳出了“性格化的舞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