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是中國現代考古學誕生100周年,而百年考古的發(fā)軔點,則是距今7000-4700年、延續(xù)時間長達2300年之久的仰韶文化的重大發(fā)現。正是在仰韶村,考古學家揭示了史前華夏的人文之光,開啟了中華文化的尋根之門。
瑞典人的中國發(fā)現
提及仰韶文化,瑞典人安特生是一個繞不開的名字。安特生1874年出生于瑞典金斯塔,1901年在瑞典烏普薩拉大學獲得地質學博士學位,曾兩次赴南極地質考察。
1910年,國際地質學會在瑞典斯德哥爾摩召開第十一屆大會,安特生被指定為大會秘書長。當時大會秘書處組織了全球性的礦產資源調查,安特生根據調查結果主編出版了《世界礦產資源》《世界煤礦資源》調查集,引起了中國北洋政府的注意。1914年5月,安特生應邀來中國擔任農商部礦政司顧問,幫助中國先后在河北、河南、山西等地發(fā)現鐵礦、煤礦等礦藏。
在調查礦產資源的過程中,安特生逐漸對古生物化石產生濃厚興趣,聯合其他古生物專家共同發(fā)現了周口店北京人遺址。1920年,安特生派助手劉長山到河南調查古生物化石,劉長山在三門峽市澠池縣仰韶村采集收購石器標本600多件,帶回了北京。安特生看過標本后,預測仰韶村附近可能有石器時代遺址,于是在1921年4月,與劉長山一起再赴仰韶查訪,發(fā)現了一些磨光彩陶碎片和石錛等石器。
1921年10月,安特生與中央地質調查研究所袁復禮等人,在仰韶村開始正式發(fā)掘,共發(fā)掘17個遺址點、10座墓葬,發(fā)現遺址面積約24萬平方米左右,文化層平均厚度達3米,出土大量石器、陶器、骨器。
根據出土文物,安特生判斷此地為中國遠古文化遺存,并依照國際考古學慣例命名為仰韶文化。1923年,安特生發(fā)表《中國遠古之文化》,向全世界公布了仰韶文化考古發(fā)掘和研究成果。
仰韶文化的發(fā)掘,是我國第一次有組織、有計劃的科學考古發(fā)掘,標志著中國現代考古學的建立,填補了中國遠古文化發(fā)展史尤其是石器時代的空白。與當時世界同一時期發(fā)現的文化遺址相比,仰韶文化在遺址規(guī)模和文化層堆積厚度上都是首屈一指,分布范圍更是廣大,輻射到整個黃河中下游地區(qū)。
不過,安特生雖然在仰韶文化遺址的發(fā)現上有開山之功,推翻了西方考古界關于中國無石器時代的“論斷”,但他畢竟不是考古學科班出身,沒有受過專門的考古學術訓練,在發(fā)掘過程中沒能采用考古類型學、地層學的分析方法,且受制于當時歐洲中心主義思潮盛行的時代背景,導致他在判斷仰韶文化起源上出現了嚴重的失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