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故宮、承德避暑山莊均屬于明清皇家建筑,其建筑匾額、屏門上多有書法大字,或用于解讀建筑名稱和功能,或用于表達古代帝王的心境。這些大字的書寫風格多屬于楷體,筆畫工整、規(guī)矩有法度。然而,有些字或添筆,或缺筆,與我們?nèi)粘I钪锌吹降恼w字明顯不同,似乎為“錯字”。那么,這些皇家建筑為什么會出現(xiàn)“錯字”呢?
“門”字不帶鉤,原來是怕火
按照楷體的書寫慣例,“門”字須帶鉤。然而大家去故宮參觀時,會注意到很多宮門匾額的“門”字并不帶鉤,最后一筆豎直而下即完成書寫,似乎為“錯字”。以紫禁城中軸線各宮門為例,無論是前朝的午門、太和門,還是內(nèi)廷的乾清門、坤寧門等,其匾額上的“門”字均不帶鉤。這些“門”字之所以被“錯”寫,其原因多與紫禁城防火避諱相關。
從科學角度講,建筑匾額上的“門”字是否帶鉤,與建筑本身是否著火不存在任何關聯(lián)。然而據(jù)清代學者俞樾所撰《茶香室叢鈔》卷十六記載,南宋都城臨安玉牒殿某次遭受火災,火勢蔓延至殿門。有大臣向皇帝稟報,說是因為殿門匾額上的“門”字帶鉤才招致火災。于是皇帝下令摘下殿門的匾額,扔到火里燒了,玉牒殿的大火很快被撲滅了。此后的明朝,無論是南京還是北京的宮城城門,其匾額上的“門”字都不帶鉤。
另據(jù)清代學者倪濤所撰《六藝之一錄》之卷三百六十一及馬撲《談誤》卷四記載,明代書法家詹希源在書寫南京太學集賢門匾額時,將“門”字帶鉤,自認為可顯筆畫遒勁。不料明太祖朱元璋看后大怒,認為這一鉤阻擋了圣人賢士發(fā)展之路,于是下令把“門”字的鉤削掉,并將詹希源處死。
“門”字不帶鉤是否真的可以避免火災呢?答案自然是否定的。紫禁城最早的火災發(fā)生地點就是午門。明代文學家沈德符所撰《萬歷獲野編》卷二十九記載,明永樂十三年(1415年)正月元宵節(jié),午門外舉行鰲山燈會,不料有爆竹引燃鰲山,進而使午門著火,負責指揮救火的都督馬旺被火燒死。
而午門內(nèi)的太和門在歷史上數(shù)次遭受火災,其中光緒十四年(1888年)的火災最為嚴重。據(jù)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藏軍機處錄副奏折之《審訊貞度門值班官兵供情》記載,光緒十四年十二月十五日,在貞度門(位于太和門西側)值班的兩名護軍將洋油燈掛在貞度門的東山墻后檐柱上,燈火烤著了柱子,引發(fā)大火。火勢很快向東蔓延,燒毀了太和門、昭德門及相鄰的多座庫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