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雨季,濕熱多雨,衣食住行都會受很大影響。早在半個月前,江南就已入梅,各大媒體提醒大家,外出帶傘,內(nèi)衣褲也要多備幾條。“梅雨”不是今天才有,濕熱交加也不光是梅雨季的專利,江南整個夏天都又濕又熱。對這樣的氣候,古人也是相當煩躁。今天我們來關注一下六朝人如何度夏。
內(nèi)衣外穿: 六朝男人也穿“胸罩”
六朝時期,江南氣溫比現(xiàn)在要低1-2攝氏度,但夏天仍然燥熱,因江南卑濕,江河縱橫,梅雨季自然不會缺席。且“梅雨”這個詞,也是在六朝時出現(xiàn)的。
古人對風物隨時光變遷感覺特別敏銳,在春夏之交,他們將梅子成長作為時節(jié)流轉(zhuǎn)的標志。梅子黃熟,正當江淮沿江地區(qū)細雨連綿之時,遂稱“梅雨”,也稱“黃梅天”。
“梅雨”這個名稱最早見于西晉周處《風土記》:梅熟時雨謂之梅雨。
周處,宜興人,少時好滋事生非,稱霸鄉(xiāng)里,當?shù)厝税阎芴幫仙矫突?、長橋蛟龍合稱為地方“三害”。周處后來幡然悔悟,斬蛟射虎,改過自新。到南京拜陸機、陸云為師,終成一代名臣。南京夫子廟附近還有他的一座讀書臺舊址。
自古至今,文人雅士對“梅雨”頗為關注,“梅雨”一詞,不絕于書。單說六朝,曾伴讀蕭統(tǒng)的詩人庾信有一句詩很有意境:“麥隨風里熟,梅逐雨中黃”。
在這樣的季節(jié),農(nóng)人時刻關注雨水大小,雨下得大,就要去農(nóng)田排澇。而由于天氣悶熱,“蟲依草褥墻腰語,魚弄荷錢水面游”,也正是捉魚的好時節(jié)。至于文人,“四向不可往,靜坐唯一床”,下棋、觀荷、看書、發(fā)呆,都寫在他們的詩文里。
在這個讓人體感不適的時節(jié),我們現(xiàn)代人穿短衫短褲涼鞋,吹風扇吹空調(diào),而六朝人又是如何應對的呢?
南京服飾史專家黃強告訴記者,六朝人在梅雨季要著衫。衫子是衣袖寬松,面料輕薄,沒有襯里的單衣。劉熙《釋名》:“衫,芟也。芟末無袖端也。”無袖端,也就是敞口之意。袖口寬博垂直,可以更好地散熱。在南京出土的竹林七賢磚刻圖中的人物所穿衣服即為衫子。
衫子采用對襟,與漢代以前的大襟、衣領相交的交領服飾不同,頸子部位較交領裝裸露的多,透氣涼爽?!端螘?middot;徐湛之傳》便有宋高祖劉裕著納布衫襖的記載,說明衫子使用人群廣泛,上至君王,下至百姓。
2005年12月,考古人員在南京江寧區(qū)上坊鎮(zhèn)一座東吳大墓出土了一組青瓷俑,有20余件,其中就有穿半袖短衫的。半袖衫,類似今天的短袖衫?!稌x書·五行志》記載:“魏明帝著繡帽,披縹紈半袖,以見直臣。”
六朝的衫子多采用羅、紗制作。兩漢時期我國就有了輕紗、縐縠、冰紈等平素織物。在君王座前翩翩起舞的宮女,往往都身披輕紗或縐縠,因其輕盈飛揚,或者薄而透明,甚至在七層紗衣下,都能看清皮膚上的痣。
六朝,正是北方絲織業(yè)向南方轉(zhuǎn)移的時代,絲織業(yè)較之兩漢又有進步。南朝制造的羅紗之薄,猶如輕若煙霧。六朝服飾風格褒衣博帶,寬大的衫子,衣服飄飄,隨風而起,衣裾飄逸,如果是厚重的面料,那就無法體現(xiàn)出來。
六朝還有一種名為心衣的內(nèi)衣,類似胸罩,男人也穿。夏天時穿著,外面也不披件衫子,袒胸露背,一切為了涼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