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圖①:楊華珍作品《五十六朵花》。資料圖片 圖②:付磊磊(右)在制作絨花。本報記者 姚雪青攝 圖③:趙樹憲團隊的絨花作品。資料圖片 圖④:雕漆作品。張強攝 圖⑤:傳統(tǒng)風箏。資料圖片 圖⑥:吹糖人作品。張強攝 圖⑦:兔兒爺作品。張強攝
藏羌織繡傳承人楊華珍
傳統(tǒng)技藝 走向國際
晴空萬里,位于四川成都西南部的邛崍市夾關鎮(zhèn)滿目蒼翠。臨江社區(qū)對面的藏羌織繡傳習所里,63歲的國家級非遺傳承人楊華珍正帶著徒弟緊張地布展。
忙了一整天,終于收拾妥當。看著滿滿一屋非遺作品,楊華珍信心滿滿:“傳習所展示非遺,為的是讓當?shù)剞r村婦女了解民族織繡,培訓她們掌握刺繡技藝,幫助她們增加收入。”
藏羌織繡是藏族編織、挑花刺繡工藝和羌繡的合稱,楊華珍的作品不僅有大自然的美物美景,還取材于當?shù)厣a生活場景及民族文化,題材十分廣泛。
楊華珍出生在四川省阿壩藏族羌族自治州小金縣一個藏族村寨,受長輩熏陶,她打小就接觸到了藏羌織繡,刺繡技藝也日趨成熟,在寨子里首屈一指。走出寨子后,楊華珍當過老師,開過照相館,做過攝影記者。2008年汶川地震后,楊華珍想用藏羌織繡技藝來幫助鄉(xiāng)親們重建家園,增收致富。她帶領18名繡娘成立協(xié)會,開始到成都闖市場。從繡品無人問津到訂單紛至沓來,藏羌織繡濃郁的民族特色逐漸獲得市場認可,還得到了國際品牌的青睞。彩妝、咖啡、博物館……國內外20多個知名品牌先后采用了楊華珍的作品,她也摸索出一條非遺IP授權之路。
楊華珍說,她總是會從傳統(tǒng)民族元素中汲取養(yǎng)分,再發(fā)揮想象力、大膽用色,不斷推出新紋樣。
如今,通過“傳承人+協(xié)會+公司+農村合作社”的傳承模式,楊華珍培養(yǎng)了58名徒弟,累計培訓近4000人次,光汶川就有500名鄉(xiāng)村繡娘。楊華珍及其團隊已收集藏羌織繡服飾圖案、繡片、樣品等2000余件,并編輯了藏羌織繡培訓教材。她說:“接下來,我要繼續(xù)搜集老繡片和老物件,進行整理、創(chuàng)新、傳承。”(來源:人民日報;記者 王明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