誤區(qū)二:
考古就是挖寶
很多人以為,考古就是搜尋、挖掘出一個又一個沉埋的寶藏,過程驚心動魄,也精彩絕倫,就像不少探秘類紀錄片揭示的那樣。殊不知,這只是加了理想化濾鏡的考古。
更多時候,考古像在絕望中尋找希望。挖土才是常態(tài),更確切的說法是清理地層,在看上去大同小異的沙土之中,辨別“灰褐色沙土”“淺灰色沙土”“黃褐色黏土”等不同土質土色,捕捉蛛絲馬跡——這些細微的不同意味著變化曾在古代的某個時候發(fā)生。很可能掘地三尺出現(xiàn)的仍是空方,沒有任何文化遺跡,只有自然堆積。這種艱辛和無聊,常人難以想象??脊旁合档拿恳粚脤W生,都需要奔向田野,通常在長達一學期的野外實習中完成發(fā)掘、室內整理、撰寫報告等全部考古流程,如同一種成人儀式。而當實地經歷了真正的考古發(fā)掘后,有些人會選擇轉行離開,有些人則從此堅定地走上考古之路。
考古挖掘出土的,也不是常人眼中的寶藏,更未必價值連城。中國考古學奠基人之一夏鼐就曾痛斥“挖寶”思想,認為考古的價值不在于文物,而在于遺跡遺物所能復原的中國古代社會生活情況。例如,古墓葬的形式、結構、營造工藝及其自然環(huán)境,重要性絕不在隨葬品之下;城市遺址的平面布局、規(guī)劃意匠,比城址內出土的壇壇罐罐可能更有價值??脊湃肃嵓蝿钤凇犊脊耪哒f》一書中指出,考古界甚至存在著“一般大于特殊”的“偏見”。在他眼中,完整的瓷器未必比殘片更有學術價值,至少殘片可以觀察瓷器的胎釉、成型等諸多特征,以獲取更多的歷史信息。
事實上,挖掘本身,僅僅是考古的一部分。挖掘季可能只有幾個月,真正的研究成果卻或許需要數(shù)年才能呈現(xiàn)??脊艑W真正的本領也恰恰在于,如何用少量的信息,分析出大量的結論——不限于“是什么”“何時”“何地”,也包括“如何”“為什么”等。當然,這樣的結論不可能完全復原某時某地究竟發(fā)生了什么,卻為人們提供了解釋的可能性和想象空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