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爆竹聲中一歲除,春風送暖入屠蘇。”喜慶的紅燈籠、香氣撲鼻的年夜飯……這些元素,共同構(gòu)成了我們對“過年”最美好的回憶。
作為歷史悠久的傳統(tǒng)節(jié)日,春節(jié)是一年一歲的隆重慶典,古代許多習俗都有很強的儀式感。從宮廷到民間,人們滿懷熱情地為過年做準備,也在此時許下對未來的期待。
那么,對古人過大年的冷知識,你了解多少?
紫禁城里這樣過年
前段時間,故宮博物院官方微博開啟“宮貓記·過大年”系列活動,受到廣泛關(guān)注,也把小年到除夕的宮廷過年習俗介紹得明明白白。

資料圖:此前,北京故宮博物院在乾清宮前丹陛上下樹立起“天燈”和“萬壽燈”各一對,作為“賀歲迎祥——紫禁城里過大年”展覽的實景體驗部分正式向觀眾開放。中新社記者 杜洋 攝
比如,臘月二十四是民間的掃塵日,據(jù)故宮博物院官方微博介紹,宮中的這一天不但要認真灑掃,還要用宮燈將房屋裝飾點亮。
乾隆朝的安燈時間設(shè)在臘月二十四,這天的乾清宮、寧壽宮前會豎起高大華麗的天燈、萬壽燈,還有式樣精美、做工精湛的宮燈。
接下來,紫禁城中還有不少重要習俗,比如貼門神等等。清代《欽定工部則例》記載,“各宮殿等處門神門對…工部具奏于本年十二月二十六日敬謹安掛”。
此外,也有文章稱,除夕時,為了迎接新年,紫禁城里往往還會上演一出“春晚”,這種逢年過節(jié)唱的戲被稱作承應(yīng)戲。而且,皇帝也得守歲,清宮守歲還有特定的吉祥盤和消夜果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