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
王守仁主張,所有的思想、認識都要在實際事務上得到運用和磨煉。這也是“知行合一”的體現。
他不是書呆子,而且很有軍事才能,頗有經略四方之志。年紀不大時,就跑到居庸關、山海關等地游歷了一個月,十分關心國家大事。
兵部尚書王瓊一直挺賞識王守仁。在他的推薦下,王守仁被擢為右僉都御史,巡撫南、贛等地。
據說在上任途中,他就碰見有人搶劫船只,眼看大家要完,王守仁叫旁邊的商船都掛上他的官旗,大張聲勢,盜匪嚇得半死,以為官兵來了,全都跑沒影了。
就這樣,他把心理戰(zhàn)運用得爐火純青,很快掃平為禍已久的盜賊之患。后來還因為打仗喜歡出其不意、計謀多端,得了一個“狡詐專兵”評價。
正德十四年,寧王朱宸濠在南昌發(fā)動叛亂。消息傳到京城,王瓊在經歷了短暫的慌亂之后,很快鎮(zhèn)定下來:因為有王守仁在那里。
不過,彼時王守仁的手中無兵可用。但他不慌不忙,一邊發(fā)出檄文征討叛軍,自籌人馬糧草,等待其他勤王之師前來會合;同時使出反間計,把寧王的軍隊拖在南昌,爭取時間。
朱宸濠等了十幾天,終于發(fā)覺上當了,于是帶領主力出擊,一路拿下九江、南康,進而直逼安慶。
此時,王守仁這邊的兵馬也基本到齊。眾人都準備先去解救安慶之圍,但他力排眾議,決定先攻打南昌。
  
道理很簡單:我們的士兵剛剛集結,氣勢正旺,必能攻破守備空虛的南昌。朱宸濠目光短淺,肯定會率軍回救。我們以逸待勞,勝利在望。
果然如王守仁所料。最終,幾番較量后,雙方主力展開決戰(zhàn),朱宸濠大敗,寧王之亂就此平定。不教條、不拘泥,準確分析形勢,靈活排兵布陣,這就是知行合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