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遵何代之制?”
距離高麗使臣和朱元璋的那次談話過去幾百年后,乾隆三十年(公元1765年),35歲的洪大容隨朝鮮使節(jié)團出使清朝。
這天,他穿著盛裝去朝拜大清皇帝,當(dāng)他走出午門時,引來了很多人圍觀。究其原因,問題就出在洪大容的衣冠上。
當(dāng)時朝鮮使團穿著的正式冠服其實就是他們當(dāng)年承襲下來的“大明衣冠”??稍谇∪?,大清的讀書人似乎已經(jīng)認不得這樣的服飾了。甚至有清朝人問,“貴處衣服,是遵何代之制?”
最后,反倒是洪大容告訴清朝人,“我們衣服皆是明朝遺制”。

韓國電影《南漢山城》海報。其故事背景為清朝攻打李氏朝鮮的戰(zhàn)爭,朝鮮半島歷史上稱之為“丙子胡亂”。其中的人物形象可見明清易代時朝鮮半島的裝束。
回到文章開頭的問題。
今天,我們其實很難用“漢服”或者“韓服”這樣簡單的詞語,去定義歷史上某一時期的服飾。
時間的確會模糊記憶,但曾經(jīng)發(fā)生的歷史卻不會因時間流逝而改變。(來源:中新網(wǎng) 記者 宋宇晟)
參考資料:
《高麗史》《三才圖會》《中國服飾史》《中國古代輿服論叢》《大明衣冠今何在》《高麗王朝的“華化”與“土俗”之爭》《元麗“舅甥之好”與服飾文化交流》《衣冠與認同:明初朝鮮半島襲用“大明衣冠”歷程初探》《唐宋服制對高麗前期服制的影響》《一衣帶水異邦華服——從〈明實錄〉朝鮮賜服看明朝與朝鮮服飾外交》《高麗使臣的“小中華館”與朝鮮“小中華”意識的起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