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中華文化的載體,中國古籍自古代即已流播海外,對漢文化圈各國影響深遠。雖然其體量巨大,但歷經(jīng)戰(zhàn)亂,尤其是近代以來,大量中國古籍因各種原因散佚流失海外,其中不乏珍本、善本和孤本。近年來,隨著中國綜合國力增強,國家層面以及學術、出版、收藏界的日益重視,大量流播海外的中文古籍正以數(shù)字化、影印出版、購買等形式“回家”。

唐寫本《王勃集》佚篇殘卷 (局部)。金程宇供圖
摸清底數(shù),增進了解
盡管各國漢學家對收藏于世界各地圖書館、博物館和個人藏家手中的中文古籍進行了一定整理研究,但保存在海外的中國古籍到底有多少?都在哪里?有哪些珍稀資料?至今并不清楚。
中國古籍流播海外,古已有之。“以成書于9世紀后期的《日本國見在書目錄》所著錄的1579部古籍而言,相當于同時期中國所存典籍的1/2,數(shù)量頗為驚人。朝鮮半島也保存了大量中國典籍,宋人張端義《貴耳集》記載:‘宣和間奉使高麗者,其國異書甚富,自先秦以后,晉唐隋梁之書皆有之,不知幾千家、幾千集。’”南京大學教授金程宇介紹說。漫長的古籍流播過程,更增加了我們了解域外中文古籍存藏情況的難度,進行初步的摸底排查十分必要。
2015年,中華書局聯(lián)合海外30多家存藏單位普查館藏中文古籍并編纂書目的古籍整理出版項目“海外中文古籍總目”正式啟動,成為“十三五”期間古籍整理出版工作的重點之一。通過與海外出版機構和漢學家的深入合作,截至今年6月,“海外中文古籍總目”項目共出版《美國耶魯大學圖書館中文古籍目錄》等海外古籍目錄9種,涉及藏書機構14家。其中的新發(fā)現(xiàn),充分說明了這項工作的價值。
英國牛津大學博德利圖書館的中國古籍收藏在全英首屈一指,特別是在古代地圖、航海圖等地理文獻的收藏上獨樹一幟。2016年3月,時任該館中文部主管的何大偉向專程到此參觀拜訪的中華書局工作人員介紹了兩本館藏中文古籍——《順風相送》和《指南正法》。“他們發(fā)現(xiàn),《順風相送》中有一段文字證明了中國人最早發(fā)現(xiàn)、命名和使用釣魚島(書中稱為“釣魚嶼”)的歷史,《指南正法》也記錄了釣魚島的有關情況。經(jīng)過研究,這兩部明代末期的手稿孤本,是現(xiàn)存最早的能夠證明釣魚島及其周邊海域自古以來就是中國固有領土的直接證據(jù)。”中華書局文獻影印編輯部編輯張昊介紹說。隨后不久,兩書在中華書局影印出版,并編入相關古籍目錄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