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北斗星的用處
在《從考古資料看秦漢時期的北斗信仰》中,朱磊將北斗七星在古代的用處,主要概括為三種:一是厭勝器。“厭勝”是古時方士所行之通神降鬼、厭劾祈禳巫術(shù),通常以詛咒、畫符或使用法物等方式來祓禳邪物、制服惡人、除災(zāi)降福、以求吉利。厭就是壓的意思,所以通常又把“厭勝”稱作“壓勝”?!妒酚?middot;高祖本紀》載:“秦始皇帝常曰‘東南有天子氣’,于是因東游以厭之。”
利用北斗“厭勝”在古代文獻中最早見于《漢書·王莽傳》:“莽親之南郊,鑄作威斗。威斗者,以五石銅為之,若北斗,長二尺五寸,欲以厭勝眾兵。”可見,在王莽的觀念中,北斗具備厭勝禳災(zāi)的神奇能力。
山東滕州三角形畫像石上的北斗七星,被認為有“厭勝,辟兵”的作用,其斗口沖下,斗魁下為相互交叉的斧頭與環(huán)首刀。在斗柄上站立一老者,右下方立一鳥銜魚,頂部還有一條大魚,魚頭部上方刻有兩圓形物體,似為星宿。
二是天象圖。許多漢墓墓頂都繪有天象圖,照理北斗遺跡最可能出現(xiàn)在這些天象圖中。但統(tǒng)計的結(jié)果卻出乎意料,大部分墓頂?shù)奶煜髨D中并沒出現(xiàn)北斗。僅有少數(shù)壁畫墓及畫像石(磚)墓的墓室頂部,以及棺的蓋板之上發(fā)現(xiàn)有北斗圖案。
畫像石(磚)墓多出現(xiàn)在河南南陽、山東、四川等非政治中心郡縣,雖然有的墓葬墓頂天象圖中出現(xiàn)了北斗,其位置也并不突出,似乎有意回避。據(jù)《春秋佐助期》載:“天子法斗,諸侯應(yīng)宿。”朱磊推測,和周代相類似,西漢時期北斗文化已作為王權(quán)的象征而被皇族所壟斷。
東漢早期的長清孝堂山石祠,此處記者曾到現(xiàn)場觀看,其壁畫上有北極星圖案,被認為是單純天界象征,其圖一端刻一日,另一端刻一月,日月之兩側(cè)外端刻有南斗與北斗,北斗七星于月外之側(cè),形如勺,南斗六星于日外之側(cè)。
三是星占與分野。在漢代占星學中,北斗是最為重要的標準星。在古代,日、月、北斗是星占中最為重要的天象,其中北斗星的斗柄指向尤為關(guān)鍵?!肚G州占》載:“北斗第一星不明,御史大夫非其人也;第二星不明,大司農(nóng)非其人也:第三星不明,少府非其人也;第四星不明,光祿非其人也:第五星不明,鴻臚非其人也;第六星不明,廷尉非其人也:第七星不明,執(zhí)金吾非其人也。”
在風水術(shù)數(shù)里有北斗七星的說法,即觀測北斗七星的不同位置、明暗情況可判斷國運和人之命脈。在《三國演義》小說中,諸葛亮在五丈原觀測北斗七星可知自己命在旦夕,而司馬懿觀測北斗七星也能預(yù)測到諸葛亮之死。

滕州出土的三角形北斗畫像石。石上刻北斗,頂部出現(xiàn)一條大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