氣溫接近30℃,吳書瑞和往常一樣,頭戴鴨舌帽,站在腳手架上,手拿畫筆在古建筑上一筆一筆地描繪著。襯衫已經被汗水浸濕,在外人看來極具耐性的工作他早已習以為常。

古建修復工作中,吳書瑞正在對建筑拓樣。受訪者供圖
北京安海之弋園林古建工程有限公司彩畫工作室主任吳書瑞介紹,全年365天,他幾乎每天都在研究和修復中度過。從事古建修復工作40余個春秋,吳書瑞先后參與了故宮博物院、天安門城樓等國內外諸多文保工程的修復工作,“喜歡這一行,每當古建工程項目的修建工作完成,原汁原味地留住古風和傳統(tǒng)文化,我心里都特有成就感。”
如今,吳書瑞把研磨古建繪畫所用的天然礦物質顏料,用在了“金韻葫蘆”的創(chuàng)作中,將葫蘆賦予時代文化氣息,讓其成為工藝品,走進千家萬戶。
瀝粉不潤滑被師傅要求重做
吳書瑞的爺爺是一名雕刻工匠,談起古建修復,吳書瑞至今不忘祖輩對他的影響。“把古老的技藝用在滿足新的社會需要上,就是傳承。”對于從事古建修復工作的吳書瑞來說,爺爺的這句話也是他至今堅持從事古建修復行業(yè)的一個原因。
受爺爺的影響,吳書瑞從小就對傳統(tǒng)技藝感興趣,5歲便開始學習書寫與繪畫。上世紀80年代的一個冬天,還是學徒的吳書瑞在師傅的指導下嘗試在建筑物上瀝粉作畫。
吳書瑞說,調瀝粉關鍵在于把握好加水量,冬天滴水成冰,吳書瑞入行不久經驗不足,總感覺瀝粉不如平日潤滑,不知不覺,水就加多了。
“這哪成啊!瀝粉瀝不好,刷色、貼金都白費,鏟了,重新做!”平日慈眉善目的師傅大發(fā)雷霆。吳書瑞心里委屈又不敢頂嘴,只好返工。事后,吳書瑞才體會到師傅的良苦用心,“這是在教我精益求精呀。”吳書瑞說,老匠人的精益求精,就是現(xiàn)在常說的“工匠精神”。
出身于工匠世家的吳書瑞,已從事古建修復工作40多個春秋,參與了國內外諸多文物保護和仿古建筑營造工程。故宮博物院的乾隆花園、天壇的長廊和雙環(huán)亭、中南海瀛臺、天安門城樓……都默默地記錄下這位匠人的堅韌與付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