恢復文物古韻就是最好的保護
吳書瑞告訴記者,上得了腳手架,坐得了冷板凳,是做古建彩畫的基本功。更苦的,其實還是“學”。
出身于工匠世家的他很慶幸自己中學畢業(yè)就被分配到了古建公司,和老師傅學習古建彩畫。但真正畫畫兒卻是10年以后。“頭三年干最苦最累最單調(diào)的基礎活兒,出徒后學三年‘規(guī)矩活兒’,最后學三年繪畫的活兒。真是十年磨一劍,才真正感受到繪畫的魅力。”

吳書瑞使用天然礦物質(zhì)顏料,運用在“金韻葫蘆”的創(chuàng)作中。受訪者供圖
他記得有一年三月在無錫《水滸》影視城工地,乍暖還寒,每天攀爬腳手架,距離地面十余米作業(yè)。當手被凍僵了,就放在大衣中暖一暖,再接著畫。“當?shù)赜芯渌渍Z,冰人不冰木。雖然春天臨近樹木發(fā)芽,但當時給大部分人都凍壞了。”
“這是一個學起來難、干起來苦的行當,我們很多同事學著學著就改行了。”吳書瑞坦言,如今的古建修復行業(yè)沒有什么盈利,他所在的公司也不例外。他之前在一家建筑行業(yè)的國企工作,因仿古建筑的社會需求量增加,公司業(yè)務轉(zhuǎn)變?yōu)榉鹿沤ㄖ牟世L,“仿古建筑方案設計起來簡單,工序少,使用化工顏料,利潤也大。但這不是我當初學習古建修復的初衷。”
就這樣,吳書瑞放棄了享受高薪待遇的國企工作,毅然決然地選擇了一家初創(chuàng)型私企,投身于古建修復工作當中,“古建修復成本高,其最大的價值與意義就是讓生活在現(xiàn)代的人們更了解歷史,讓傳統(tǒng)文化得到更廣泛的傳承。”
吳書瑞說,古建修復這份工作沒有創(chuàng)作可言,全是模仿與繼承。而最好的古建修復和保護就是讓古建恢復原貌,透著傳統(tǒng)氣息,品起來原汁原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