堅守傳統(tǒng)與推陳出新
“手工制琴雖然出色,但無數(shù)道繁瑣的工序和對細節(jié)的嚴格考量,還是在機器制琴的低成本面前困住了腳步,也限制了傳承。”說起手藝的傳承,劉紅孝嘆了口氣說,“現(xiàn)在的娃們沒人學這,人常說慢工出細活,這是個慢活細活,又賺不了啥錢,年輕娃都去打工了。”雖然十幾年中陸續(xù)來過一些二胡愛好者拜劉紅孝為師,他也收了四個徒弟,但都因為工作太忙沒能堅持下來。
把手藝發(fā)揚光大,讓悠揚的琴聲傳向更遠的地方,是一代代“守藝人”的夙愿,也是劉紅孝的心愿。他希望有接班人能學精這門手藝并將它不斷完善創(chuàng)新,將非遺瑰寶傳承下去,也將其中的工匠精神傳承下去。
如何讓悠揚的琴聲余音繞梁?“千中選一、錘煉技藝”是劉紅孝這些年一直堅持的原則,同時他也嘗試著在堅守傳統(tǒng)的基礎上推陳出新。“沒事的時候我經(jīng)常琢磨,如何在保持傳統(tǒng)的基礎上讓樂器發(fā)音效果更好。”他嘗試著做了一條條的音槽,讓雜音都被音槽吸收掉,音色就只剩柔潤、渾厚了。“只有認識,才能迷上。”劉紅孝說,越來越多的年輕人都沒有見過傳統(tǒng)樂器,更別說喜歡了。為此,他參與到很多研學計劃中,想讓更多的孩子領略傳統(tǒng)樂器的魅力,讓孩子們成為非遺文化的“擴聲筒”,以便讓文化之聲傳得更深更遠。
“人傳不下去用書傳。”劉紅孝希望能將傳統(tǒng)樂器手工制作技藝整理成書,這樣即使沒有傳承人,這門技藝也可以祖祖輩輩傳下去。一座古城,一條深巷,一間老屋,一位老人,千把胡琴,樂上云霄。這大概就是劉紅孝的寫照。(西安晚報 文/ 記者 馬相 圖/ 記者 翟小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