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劉紅孝試琴的音色
走過熱鬧繁華的老城小巷,穿過都城隍廟的青石板街,一座座隱匿在市井之中的小院出現(xiàn)在眼前。記者順著門牌號一路找過去,在陜西西安市建華東巷29號找到了一扇陳年斑駁的木門,掀簾出來的是一位戴著帽子的老人,他就是陜西省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項目傳統(tǒng)樂器手工制作技藝傳承人劉紅孝。
記者跟著劉紅孝,順著樓梯走上去,來到他的工作室,這是一間不到20平方米的小閣樓。推開吱啞作響的小門,看到的是劉紅孝的工作臺,上面滿滿當當?shù)胤胖景濉⑴?、鋸、鑿等物件。當老人聊起往事,依稀間仿佛看到他日復(fù)一日地在這里制作樂器,不時有婉轉(zhuǎn)悠揚的二胡聲從閣樓的小窗戶里飄出,經(jīng)久不息。
木匠師傅與制琴師傅
劉紅孝是渭南人,年少時村里生活條件很差,有不少孩子很小就夭折了,孩子能健康成人是當時的父母們最大的期盼,劉紅孝的父母也不例外,不準外出是父母對他唯一的要求。劉紅孝只能靠學(xué)門手藝來實現(xiàn)人生的理想,于是在他17歲時便跟著師傅學(xué)木工活,很快就成了一名木匠。
“當木匠的都會修些東西。”劉紅孝說,村里有個戲班子,一次偶然的機會他幫戲班子修二胡,從此就迷上了修琴、做琴。琴修得多了,劉紅孝就有了點名氣,澄城、蒲城、洛川縣劇團的樂器壞了也找他修理,他也就從木匠變成了專業(yè)制琴師傅。
自此,小有名氣的劉紅孝過上了富足、安穩(wěn)的生活。2000年,他家里突發(fā)變故,兒子患病離世,劉紅孝不得不帶著老伴和當年僅2歲的孫子,背著為兒子看病欠下的6萬多元債務(wù),來到西安謀生。劉紅孝經(jīng)人介紹,在一家樂器店打工,從事板胡、二胡、三弦、琵琶、月琴等民族樂器的制作與修理。因為手藝好,劉紅孝在樂器制作圈子也有了些名氣。后來,這家樂器店關(guān)門停業(yè),積累了一定顧客群的劉紅孝,用定做紫檀木二胡掙來的1000元錢在小學(xué)習(xí)巷租了個門面,買了設(shè)備,開始自立門戶制作樂器。
機器制琴與手工制琴
“琴桿、琴頭、琴桶、琴弓、琴弦......每一把琴的部件都要經(jīng)過挑料、拋料到尺畫、推刨等繁瑣的制作工藝,需要花十天半個月的時間去精心制作。”做了四十多年的琴,劉紅孝早已成了這一行的專家,對制琴工藝也越來越“挑剔”,機器制琴完全入不了他的眼。“機器一天能做好多把,上漆后也顯得好看,但是和手工制的琴比起來,還是差得很遠。”說起琴的品質(zhì),劉紅孝言語間充滿了自信。
手工制作一把琴要先選料,開出琴桿、琴軸、琴筒,再組裝在一起安上琴弦、琴弓。琴桿關(guān)系到支撐和發(fā)音效果,是個重要工序。制作琴桿要劃成幾個部分,每一部分的凹凸彎度要求不一,要用刀子削、刨子推,才能達到彎度要求。最后再經(jīng)過砂紙打磨,使琴桿表面平滑,才算完成初樣。
“經(jīng)過手工打磨的琴手感更好,用起來也更‘趁手’。”劉紅孝稱,手工制琴可以根據(jù)人的手掌大小、個子高低量身制作,機器則一個模子從頭做到尾,二者的使用感受差異很大。
無論機器制琴多么發(fā)達,在劉紅孝看來永遠都無法替代手工制作。“木頭從開料到選料,最少要隔七八年時間,否則做出來的樂器不是變翹就是變彎。”他說,木料和人一樣,每塊都有自己的性格,只有順應(yīng)著木料的脾性,才能做出“趁手”的樂器來。匠人掌握了木料的性格,再按照傳統(tǒng)的制作工序,經(jīng)過繁瑣而細致的制作,才能真正制作出一把出色的琴。

劉紅孝在工作室里制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