刻在上面的北斗七星
是裝飾也是“祥瑞”
南越王博物館中,還珍藏著一件七星紋銀帶鉤,鉤首是龍頭形狀,鉤身裝飾著北斗七星紋。這是南越王墓出土的唯一一件與天文有關的文物,因而更顯其珍貴。

七星紋銀帶鉤(西漢南越王博物館提供)
漢代墓葬中的“北斗”形象是很突出的標志。北斗信仰是中國古代民間信仰的重要內(nèi)容之一。兩漢時期“北斗”形象大量出現(xiàn)在墓葬中,除了刻畫在陪葬器物上,也被直接用于裝飾墓室。
延安大學歷史文化與旅游學院學者朱青、杜林淵指出:“墓葬中帶鉤不同的擺放位置代表其不同作用,大致分為四種:一是革用帶鉤;二是配器用鉤;三是配物用鉤。還有一種帶鉤是專門用于隨葬的,它一般放置在某一器物內(nèi)?;茨习l(fā)現(xiàn)的西漢北斗銅帶鉤和南越王墓中出土的北斗紋銀帶鉤,都沒有發(fā)現(xiàn)盒子,但不排除它們原本置于容器中、但容器已經(jīng)朽壞的可能。這種帶鉤被視為祥瑞之物,用它隨葬是為了辟邪驅祟。”
兩位研究者引《后漢書·五行志》說:“光祿勛吏舍壁下夜有青氣,視之,得玉鉤……身中皆雕鏤,此青祥也。”古人認為,帶鉤本身就有驅邪功用,制作成北斗狀以加強“神力”,體現(xiàn)了北斗“厭勝”的作用。
總之,小小的帶鉤,既體現(xiàn)了冶金、鑄造、鑲嵌、雕琢等技術的進步,也體現(xiàn)了社會觀念、民間習俗的變化,還有實用性、便利性的考慮。它和古代人發(fā)明創(chuàng)造并不斷改進的各種生活用品一樣,反映了人們對美好生活的追求,反映了創(chuàng)新思想的活躍。人們的生活,正是在這樣的不斷改進和創(chuàng)造中,變得更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