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wǎng)客戶端北京3月14日電 一位年近八旬的老人,花費幾十年時間研究古代文字學巨著《說文解字》,然后寫了一本書,是一種什么體驗?對書法家何大齊來說,或許不僅僅意味著完成一個心愿那么簡單。而他的人生經(jīng)歷,遠比一部書還要豐富。

何大齊。受訪者供圖
花費四年時間寫成一本書
何大齊今年79歲,先祖在清朝嘉慶年間便已經(jīng)在北京定居。他本人也一輩子沒離開過北京城,所以即便祖籍在浙江,口音里卻沒有一絲南方的軟糯。
“家里人有書法家,我也經(jīng)常臨帖。”寫得多了,何大齊經(jīng)常會覺得中國漢字博大精深,“像書法里的篆書、隸書,再有金文什么的,都值得研究”。
大學畢業(yè)后,他教了很長時間的中學語文,經(jīng)常用《說文解字》“六書”的造字法則對漢字進行解說,有時還會畫上幾張圖,解釋漢字的本義。
“慢慢我發(fā)現(xiàn),學生們學習簡化字,對漢字引申義了解得多,但對其本源知之甚少。所以有時候常會寫錯別字。”比較典型的例子,就是分不清“灸”和膾“炙”,也容易把“己、已、巳”混淆。
另一方面,何大齊一直認為,書法是以漢字作為媒介,美化漢字的一門藝術(shù),古代漢字原本就有象形、會意、指事等多種構(gòu)字法,也是由圖像濃縮而來的“符號”,了解它們的本意,學起書法來可能會容易得多。

何大齊書法作品。受訪者供圖
他花了4年時間,把30余年研究《說文解字》的成果寫了本書,取名《萬有漢字:<說文解字>部首解讀》,里邊收錄了《說文解字》里的540個部首,用毛筆寫出釋義,還手繪了插圖,便于科普。
在何大齊看來,中國文字的背后都是文化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