獸面紋所代表的溝通天人的觀念衰落,必然得出現(xiàn)新的代替。前文已經(jīng)明晰,蟠螭紋與蟠虺紋的主要特點為龍與蛇,這兩點不得不牽扯到龍與蛇的觀念。龍,《說文》記載:“龍,鱗蟲之長,能幽能明,能細能巨,能短能長,春分而登天,秋分而潛淵。”《韓非子·說難》記載:“夫龍之為蟲也,柔可狎而騎也;然其喉下有逆鱗徑尺,若人有嬰之者,則必殺人。”該兩段記載表明龍不僅有變幻之威力,更有殺人之可怖。《呂氏春秋·仲春紀(jì)》記載:“天子居青陽太廟,乘鸞輅,駕蒼龍,載青旗,衣青衣,服青玉,食麥與羊,其器疏以達。”《韓非子·十過》記載:“昔者黃帝合鬼神于西泰山之上,駕象車而六蛟龍。”該兩段記載表明龍不僅是黃帝的用品,更是天子必不可少的裝飾??梢?,龍是天子和黃帝后裔的象征。蛇,《韓非子·說難》記載:“飛龍乘云,騰蛇游霧,云罷霧霽,而龍蛇與螾蟻同矣,則失其所乘也。”表明蛇與龍皆可作騎乘。《韓非子·說林》記載:“蟲有虺者,一身兩口,爭食相龁,遂相殺也。”《國語·吳語》記載:“及吾猶可以戰(zhàn)也,為虺為摧,為蛇將若何?”這兩段記載表明蛇具有攻擊性、破壞性的特質(zhì)。此外,《國語·周語》記載“我姬人出自天黿。”黿,即玄武之意。玄武為龜、蛇合體??梢娚咭舶型鯔?quán)正統(tǒng)之意。此外,龍、蛇所具有的爭斗、殺戮性與東周時期戰(zhàn)爭的激烈與殘酷相映成趣。
龍、蛇所包含的王權(quán)、爭斗、殺戮等內(nèi)涵,與東周時期的社會相互映襯。戰(zhàn)國時期列國轟轟烈烈開展稱王運動,《史記·楚世家》記載:“三十七年,楚熊通怒曰:‘吾先鬻熊,文王之師也,蚤終。成王舉我先公,乃以子男田令居楚,蠻夷皆率服,而王不加位,我自尊耳。’乃自立,為武王,與隨人盟而去。”楚王之后,齊、魏、秦、韓、燕、趙等 國先后稱王。《史記·田敬仲完世家》記載:“十月,邯鄲拔,齊因起兵擊魏,大敗之桂陵。于是齊最強于諸侯,自稱為王,以令天下。”《史記·魏世家》記載:“襄王元年,與諸侯會徐州,相王也。追尊父惠王為王。”《史記·韓世家》記載:“十一年,君號為王。”《戰(zhàn)國策·中山策》記載:“犀首立五王,而中山后持。高注:‘五國,齊、趙、魏、燕、中山也。’鮑注:‘秦、韓、燕、宋、中山也。’”各國稱王運動的展開,一方面表明各國追逐王權(quán)的欲望與野心,一方面也表明周王室名義上的宗主地位開始逐漸喪失,淪為了一個彈丸小國。此外,各國之間的戰(zhàn)爭規(guī)模也越加擴大,秦趙長平之戰(zhàn)幾十萬將士的坑殺,就是東周時期戰(zhàn)爭殺戮、爭斗殘酷性的體現(xiàn)。總體來看,蟠螭紋與蟠虺紋所體現(xiàn)的龍、蛇是東周時期列國紛爭、傳統(tǒng)思想崩裂的一個縮影。(杜博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