佚篇中序跋類篇目還提供了豐富的文學(xué)批評史料。如嘉定時胡如塤注釋唐人盧仝《月蝕詩》,一句一字,必詳其所自出。其書雖已散佚,但《永樂大典》卷九○六載其《月蝕詩書》及《月蝕詩序》二文,對詩中“蝦蟆以微物托于月,而為月之害”主旨反復(fù)探討,以其猶“宦官以微類托于君,而為君之害”,誠為確論。另如宋末元初詩人陳杰,《宋詩話全編》摘其關(guān)涉詩論詩篇十四條,頗為零散。陳杰佚文《自堂存稿自序》,系統(tǒng)論述有宋一代詩歌,持“本朝詩不及唐”之論,認為宋之名家,不過據(jù)性情氣質(zhì),宗唐之某家而已。對舍唐不學(xué),反而學(xué)于《文選》者,在所摒棄;薄棄南宋中后期詩壇流行的江西末流、四靈等派。論詩要旨有兩端:一是宗杜,進而肯定宗杜之黃庭堅、陳師道、陳與義為“拔出一代,自成三家”者;二是“有補于詩教”,崇尚“詩三百”之典范。則陳杰雖處江西末流之下,能遠宗《詩經(jīng)》、杜甫,近參黃庭堅、陳與義,詩風迥出時人,無愧劉辰翁“高處已逼山谷,而下者乃近自然”之譽。其他佚篇蘊涵史料雖多只言片語,也別有意義。如《永樂大典》卷八九九載詩歌《又和前人》,四庫館臣誤為宋仁宗朝胡宿所作,且詩有句“詩中活法無多子,眼里知音有幾人”,顯與“活法”理論始于南渡之際詩人呂本中之常識有悖。今考得佚詩乃南宋張明中所作,其人在呂本中之后,所以才能有“活法”之語。
佚文有詩文傳世作者之墓志,如《永樂大典》卷三一四八引徐良弼《陳博古墓志》、《永樂大典》卷二○二○五引陳恬《西臺畢仲游墓志銘》等,提供了這些作家生平的完整資料。如釋惠洪,周裕鍇先生曾撰《宋僧惠洪行履著述編年總案》,翔實謹嚴。然韓駒撰有《寂音尊者塔銘》,周先生以不得見為憾。筆者告之此塔銘現(xiàn)存《永樂大典》卷八七八三,很是興奮。粗檢此文,其中所云賜號“寶抉圓明”、“十九歲”入東都等,與其他文獻不同;卒于“建炎二年五月甲戌”、“門人智俱等崇石為塔”等信息,也有補于存世文獻。謝表類佚文或佚篇末所載作者名銜也有類似功用。如李光佚文《知湖州到任謝表》《知洪州到任謝表》《知溫州到任謝表》《知婺州到任謝表》,四庫館臣誤輯入李正民《大隱集》,致使乾隆之后文獻均有李正民知洪州、湖州、溫州、婺州之誤。
更為重要的是,這些佚篇的文獻來源揭示了《永樂大典》輯佚的特殊“基因”,具有垂范意義:須充分挖掘四種存在形態(tài)的“永樂大典本”文獻。其一是《永樂大典》殘卷及抄錄本。今人輯錄《永樂大典》佚篇,主要依據(jù)欒貴明所編《永樂大典索引》。但索引存在篇目遺漏及條目誤置等遺憾。鑒于此,輯錄時要通檢《永樂大典》各卷文本,逐條復(fù)查、查考文獻時代。且索引編成后,不斷有《永樂大典》殘卷被發(fā)現(xiàn),如二○一四年國家圖書館出版社影印出版的殘卷三卷,即可得宋人佚文1篇、佚詩160首、佚詞12首,足見新發(fā)現(xiàn)殘卷的寶貴。其二是“永樂大典本”別集未散佚的原本。清人據(jù)《永樂大典》輯錄的宋集,有尚存散佚前舊本殘卷者。如國家圖書館藏清抄本張元干《蘆川歸來集》十六卷,可得佚文43篇。其三是四庫館稿本、錄副本、諸閣《四庫全書》本、早期私家抄本及刊刻本等?!端膸烊珪肪幾脒^程中,四庫館臣輯佚宗旨及理念時有調(diào)整,同一輯本內(nèi)容處于動態(tài)變化,以致編書不同階段產(chǎn)生的各種“中間本”,與《四庫全書》定本間,有大量異變。繕寫時間越早的版本,越接近編纂時所據(jù)底本。諸閣本間有不同,如文淵閣本宋祁《景文集》六十二卷,而文津閣本六十二卷補遺二卷附錄一卷,有詩文481篇,文淵閣本未收;閣本與四庫館底本有不同,如文淵閣、文津閣本王安禮《王魏公集》均為七卷,而國家圖書館藏四庫館稿本為八卷,卷七“雜著”類54篇為閣本整卷刪去;閣本與早期民間抄本及刻本不同,如國家圖書館藏清嘉慶靜遠軒刻本孫應(yīng)時《燭湖集》,以四庫館臣邵晉涵抄本為底本刻成,較文淵閣本多文37篇。其四是清人所輯其他大典本四部文獻。如清嘉慶時徐松輯史部著作《中興禮書》及《續(xù)編》存佚詩159首,《宋會要輯稿》存佚詩18首。當下各類《永樂大典》佚文佚書的輯佚及整理,均當注意此一“基因”,方能臻于完善。
《光明日報》( 2018年12月19日 15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