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幅員廣闊,呈西高東低的地理結構:東、南有大海阻隔;西有世界屋脊——青藏高原和喜馬拉雅山脈,以及由帕米爾高原延伸出的高大山脈——阿爾泰山脈、天山山脈、昆侖山脈的遮擋;北有戈壁、沙漠、干旱草原、森林以及寒冷氣流。這樣的地理結構決定了陸上絲綢之路的最初空間走向:中國在阿爾泰山、天山、昆侖山之間形成了一北一南兩條從西部通往中亞的較為平坦的道路,進而連接中國與世界,新疆地區(qū)也形成了多民族聚居、多種宗教并存、各民族文化長期交流交往交融的格局。2018年11月,國務院新聞辦公室發(fā)布《新疆的文化保護與發(fā)展》白皮書指出,新疆各民族文化是中華文化的組成部分,新疆是中華文明向西開放的門戶。
歷史上新疆是中華文明向西開放的門戶和中介。絲綢之路的暢通為東西方文化交流交融開辟了廣闊空間。公元前138年,漢武帝派遣張騫出使西域,張騫遠到阿富汗地區(qū),與西域各國建立了官方聯系,由此打開了中原通往西域的大通道,也鋪就了一條東西方文化交流的通途大道。秦漢時期就生活在天山以南的龜茲人、焉耆人、于闐人、疏勒人、高昌人、莎車人、樓蘭人、車師人,在綠洲建立聚居區(qū),隨著絲綢之路沿線的繁榮,眾多商業(yè)小城鎮(zhèn)興起,帶動了新疆地區(qū)經濟發(fā)展。歷代王朝在新疆地區(qū)建立屯田制度,興修了大量水利設施,帶來了中原先進的生產工具和技術,促進了農業(yè)、手工業(yè)的發(fā)展。其后,一些民族相繼定居新疆,帶來了不同民族的生產技術、文化觀念以及社會習俗,在交流融合中促進新疆經濟社會發(fā)展。陸上絲綢之路的發(fā)展和繁榮,使得商旅不絕于途。東西方的科技、宗教、物產等沿著絲綢之路而來,在新疆地區(qū)相遇、融合、匯通,又隨著絲綢之路而去。一些先進技術如中國的造紙術、桑蠶絲織等通過新疆西傳,對世界文明產生了深遠影響。宗教傳播是絲綢之路上的重要文化交流現象。公元前4世紀以前,新疆流行的是原始宗教。大約公元前1世紀,佛教傳入新疆地區(qū),4世紀至10世紀,佛教進入鼎盛時期。同期,祆教流行于新疆各地。至16世紀末17世紀初,藏傳佛教在北疆地區(qū)逐漸興盛起來。道教于5世紀前后傳入新疆,主要盛行于吐魯番、哈密等地,至清代傳播至新疆大部分地區(qū)。摩尼教、景教于6世紀相繼沿著絲綢之路傳播到新疆,9世紀末10世紀初,伊斯蘭教傳入新疆。在漫長的歷史演進中,新疆多種宗教并存的情況從未發(fā)生改變,新疆的文化景觀始終是多種文化并存、多元文化交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