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林西報》報道首屆奧運會
1840年后,清朝因屢戰(zhàn)屢敗,意識到“師夷長技以制夷”,開始重視西方體育。
學者孫越發(fā)現(xiàn),1886年底,在李鴻章作序、赫德編輯、艾約瑟翻譯的《西學啟蒙十六種》叢書中,《希臘志略》已有“俄倫比亞會”一節(jié),計507字,如“故俄倫比亞平原會期中,猶如屯扎巨營壘、凡屬角而獲勝者、希人推為福極鴻人也,勝而所獲獎賞,僅有野橄欖制就之頭箍,為希人所期得之絕大福矣”等記錄,堪稱詳實。
這是目前所知,最早向國人介紹奧運會的中文材料。
1881年,李鴻章建北洋水師學堂,設體操課(當時稱體育為體操)。據學者李輝鉤沉,有擊劍、刺棍、木棒、拳擊、啞鈴、足球、跨欄、跳高、跳遠、游泳、滑冰、木馬、單雙杠等,還聘請了外籍教師??梢姡铠櫿虏豢赡?ldquo;尚不知田徑為何物”。
遠在中國的媒體卻關注了首屆奧運會。
在魏偉先生的論文《〈字林西報〉奧運會報道始端及內容變化特征研究》中,發(fā)現(xiàn)在《字林西報》1896年5月14日第4版的電訊欄目中,有這樣一條信息:
奧林匹克運動會1896年4月6日在雅典由希臘國王宣布正式開幕,昨日在一個偉大的觀眾的關注下繼續(xù)進行。來自維多利亞?。ò拇罄麃啠┑倪\動員弗拉克(E.H.Flack),以4分33秒的成績奪得1500米金牌。
“讓奧運傳入中國”首文
魏偉先生的發(fā)現(xiàn)刷新了此前認知——1900年6月6日,《中西教會報》上發(fā)表《法國,觀賽者眾》,從時間推斷,應是第2屆巴黎奧運會,長期以來,學界認為是“讓奧運傳入中國”首文。
《字林西報》是英文報紙,是“為純粹英國式之報紙,在上海為工部局之喉舌,故在社會上頗占勢力。其立論常與華人意志相反,故注意外事之華人多閱之……英人在東方之唯一言論機關矣”,讀者包括華人買辦、文化人。
該報關注奧運會,因顧拜旦選擇英式路線,是英國文化的一次勝利。
《字林西報》還報道了1904年舉辦的第3屆美國圣路易斯奧運會(即亞力必嬉戲會),它是圣路易斯博覽會的附屬項目,清政府派500人參加博覽會。“中國皇家委員會”成員卡爾(似是溥倫貝子)接受采訪時稱:“我們本地的個別冠軍在參加博覽會的同時,也可以在賽場上一展身手。”
不過,沒有參賽的文字記載。
1911年11月23日,《字林西報》刊載了英國奧委會秘書長發(fā)布的信息,稱40個國家將參加第5屆斯德哥爾摩奧運會,“甚至中國、日本和埃及都希望派出選手參賽”。
果然,1912年日本首次參加奧運會,中國因辛亥革命爆發(fā),未能參賽。
為什么清政府關注奧運會?因甲午敗后,“亡國滅種”壓力陡增,1904年《奏定學堂章程》中,要求各類學校務必開設“兵操課”。這是為了“以學治兵”“強兵強種”,正如1903年《大公報》社論中所說:“今之世,一戰(zhàn)爭最烈之世也,論國之盛衰者必比較其兵力之強弱。”重視奧運,有提升實力、凝聚社會的考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