距今約5000年前,滿天星斗般的文明火花向黃河中游聚合,文化碰撞,社會變革,華夏文明在這里綻放。從4300年前開始,黃河中游晉陜大峽谷兩岸,河汾之東,陶寺人夯土建都;陜北高原,石峁人砌石筑城。雙城隔河遙望,南北呼應(yīng),并峙數(shù)百年……
近日,“黃河文明的標識——陶寺·石峁的考古揭示”展亮相山西博物院,陶寺和石峁兩大遺址出土文物同場展出,講述黃河文明的悠久燦爛。此次展覽也是石峁遺址正式發(fā)掘以來首次大規(guī)模展出,石雕、骨簧、陶鷹、玉鉞等珍貴文物,為觀眾揭開了石峁古城的神秘面紗。
堯都陶寺的禮樂之光
“黃河文明的標識”展由山西省文物局、陜西省文物局、中國歷史研究院考古研究所主辦,山西博物院、陜西省考古研究院、山西省考古研究院(山西考古博物館)、神木市石峁遺址管理處(石峁遺址博物館)、臨汾市博物館、延安市文物研究所承辦。展覽分為“帝堯之都”和“王者圣城”兩部分。“帝堯之都”主要展示陶寺遺址出土文物,并以文化相近的臨汾下靳墓地和芮城清涼寺墓地文物輔展。

觀眾欣賞陶寺彩繪龍盤。
陶寺遺址位于山西省臨汾市襄汾縣陶寺村,考古發(fā)掘面積近300萬平方米,是距今4000年前后黃河中游規(guī)模最大的都邑性遺址。遺址清理出宮城、貴族居住區(qū)、普通居民區(qū)、王陵區(qū)、禮制建筑區(qū)、倉儲區(qū)、手工業(yè)作坊區(qū)等功能區(qū)域,發(fā)掘墓葬千余座。陶寺遺址的歷史年代、地理位置、文化內(nèi)涵等,與史籍所載的“堯都”吻合,因此學界普遍認為,這里就是帝堯之都。
此次展覽展出了陶寺遺址出土的陶器、玉器、石磬等精美文物。展廳里,一件彩繪龍盤吸引了很多觀眾駐足觀看。陶盤上的彩繪蟠龍,身體飽滿而外張,頗具威嚴氣勢。“上古時代的文物有不少呈現(xiàn)龍的形象,到陶寺文化時期,龍真正成為國家形象的代表。彩繪蟠龍盤與一批禮器性質(zhì)的重器同出于大墓,說明在這個處于中國早期國家形態(tài)的社會中,將龍作為崇拜的圖騰。”山西博物院副院長張慧國說。
彩繪龍盤旁邊,陳列著一件由泥質(zhì)灰陶燒制而成的土鼓,器表飾有繩紋、三角紋等紋樣。張慧國告訴記者,陶寺墓葬中出土了不少樂器,由特磬、土鼓和鼉(音“駝”)鼓組成的樂器套組,具備了禮儀樂器的功能,是陶寺禮樂文明的重要代表。
展覽中還能看到著名的朱書扁壺。在陶片拼成的扁壺殘件上,有兩個朱紅色的字符,其中一個與甲骨文、金文中的“文”字極其相似。朱書扁壺的出土表明當時社會已經(jīng)出現(xiàn)早期文字。
精致的玉神面也是頗受觀眾喜愛的文物。這是一件祭神的禮器,造型典雅,神態(tài)安詳,玉質(zhì)瑩潤,彰顯出墓主人不同尋常的尊貴身份。“陶寺玉器是陶寺禮器群的重要組成部分,其用玉制度受到同時期文化影響,其中玉琮、玉璧受到良渚文化影響,玉鉞與雙孔刀有黃河下游地區(qū)的文化因素,玉神面與江漢一帶的玉人相似。”張慧國說。
豐富的區(qū)域性文化交流是中國早期文明形成過程中的重要推動力。陶寺文化吸納草原大漠的游牧文化、黃河流域與長江流域的農(nóng)耕文化,在碰撞與交融中,將東西南北的多元文明基因植根于晉南,繁衍出中華文化總根系中一個最重要的直根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