畫面:手機微信聊天
A:放假準備去哪兒玩?
B:我希望能去一個既有文化,又有科技;既有生活,又有奇跡;既神秘,又現(xiàn)實的地方。
A:別逗了,哪有這樣的地方?
B:正在尋找中……
畫面:“四千年第一導游(來一場說走就走的旅行唄)接受”,穿越到電腦里
B:咦?(微信里彈出新好友)
B:啊……(穿越)
畫面:黑屏,來到一個壯觀的古城
B:我在哪里?你是誰?
古人:這里是4000年前的山西臨汾陶寺,我是“陶寺人”,你今天的導游。
B:哇,我的愿望實現(xiàn)了。
古人:走,跟我來,帶你看看我們生活的地方!
我們的這座都城,足足有280萬平方米,相當于你們4個故宮那么大,有城墻、宮城、觀象祭祀臺、手工業(yè)區(qū)、王級墓地、普通居民區(qū)等等。
畫面:觀象臺
古人:你可別小看了這13根夯土柱,這是你們后世發(fā)現(xiàn)的最早的觀象臺。我們就是利用13根柱子,得到20個節(jié)令太陽回歸年歷法的。所謂“觀象授時,便于農(nóng)事”。天文歷法可是陶寺王權(quán)的科技“軟實力”。
畫面:禮樂場景、鼉鼓、特磬
古人:當——當——當——(敲擊樂器的動作),這個“奇形怪狀”的大石頭叫特磬,是我們的樂器,也是禮器。在我們這個時代,禮樂制度就開始形成了。
?。埍P特寫)這個彩繪的龍盤是代表王者地位的禮器,上面的“龍”是蛇和鱷魚等多個圖騰的結(jié)合體。
畫面:朱書扁壺
古人:看了這么久,是不是口渴了?來,借你一個壺用用。這個扁壺是我們用來汲水的。壺上有用毛筆蘸著朱砂寫的字,這可是比甲骨文還要早的文字呢。
畫面:板瓦
古人:在我們這個時代就已經(jīng)制造出了“目前中國最早的屋頂裝飾材料”板瓦。它讓中國人用瓦的歷史提前了一千多年呢。
畫面:制陶畫面、罐、壺、瓶等陶器
古人:除了陶制的扁壺,我們?nèi)粘J褂玫奶掌鞣N類很多,也很精致。除了陶器,還有漆器、銅器等等,我們可是很講究生活質(zhì)量的呢。
B:原來早在4000多年前,山西臨汾的這片土地上就已經(jīng)點亮了文明絢爛的花火。
古人:沒錯,陶寺文明對于后世解釋“中華5000年文明”究竟是傳說還是歷史,具有重要意義。來陶寺走一回,你是否覺得不虛此行呢?
畫面:穿越回到電腦前,出現(xiàn)評價頁面
“請給您的旅程點評”★★★★★
評價:我徹底被震撼了!禮樂、天文、建筑……先民的智慧遠遠超出了我的想象。如此悠久的傳承,正是我們中華文明生生不息的秘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