瘟疫:詩人的千年之痛(下)
□馬琳
瘟疫,是我們的祖先曾經(jīng)面對的災(zāi)難。作為時代最敏感的觸須,詩人在瘟疫中行經(jīng),行經(jīng)于生死存亡之際,行經(jīng)于愛恨情仇之間。瘟疫,也被他們寫進詩文里,或簡或繁,或隱或現(xiàn),留與千百年后的我們,在字里行間讀取那些痛楚。
壹
蘇軾侍妾王朝云染疫而亡
蘇軾與王姓頗為有緣。在原配夫人王弗去世三年后,他續(xù)娶了王弗的堂妹王閏之,而在他人生最低落時相伴左右的,是由侍女改為侍妾的王朝云。

蘇軾
紹圣元年(1094),五十九歲的蘇軾在貶謫路上一直向南,帶著王朝云與幼子蘇過來到了惠州。而在啟程惠州之前,蘇軾曾一再動員年紀尚輕的王朝云留在江南。朝云不肯,始終隨侍其旁,成為潦倒時期蘇軾的生命支柱。后來的蘇軾在《朝云詩序》中這樣寫道:“予家有數(shù)妾,四五年間,相繼辭去,獨朝云者隨予南遷。”而蘇軾一家的惠州生活如何呢?“門薪饋無米,廚灶炊無煙”“未敢扣門求夜話,時叨送米續(xù)晨炊”,艱辛可見一斑。
當時的惠州,在蘇軾的詩文里是什么樣的呢?《惠州謝表》中有“但以瘴癘之地,魑魅為鄰”;《與王庠書》中有“瘴癘之邦,僵仆者相屬于前,然亦皆有以取之;非寒暖失宜,則饑飽過度,茍不犯此者,亦未遽病也。”《與林天和長官》中有“瘴疫橫流,僵仆者不可勝計,奈何!奈何!”

王朝云
然而,生活的艱辛沒有難倒能干的王朝云,她墾荒耕作,縫補衣衫,克勤克儉,任勞任怨??啥蜻\還是降臨了。紹圣三年(1096)仲夏,嶺南悶熱難捱,王朝云染上瘟疫,在煎熬多日后不幸身亡,年僅三十四歲。也許蘇軾在哀嘆,他剛剛才幫助隔壁的廣州控制了一場正在迅速蔓延的瘟疫,讓多少百姓免于病痛與死亡!他剛剛才為惠州百姓寫下治療瘟疫的驗方“治瘴止用姜蔥豉三物,濃煮熱呷”,卻生生沒能救活同樣身陷瘟疫的愛人!
大半輩子來,蘇軾為官一任,就是扶民救苦的一任,就是施醫(yī)散藥的一任。而紅顏殞于瘟疫,更讓他自責(zé)、痛苦。徐徐回望,他仿佛望見了兩個月前一起祈福健康、永不分離的端午節(jié):“輕汗微微透碧紈,明朝端午浴芳蘭。流香漲膩滿晴川。彩線輕纏紅玉臂,小符斜掛綠云鬟。佳人相見一千年。”唉!歡愉總短,哀傷尤多。
收拾悲傷的蘇軾,遵從王朝云遺愿,將愛人葬于惠州西湖孤山南麓棲禪寺大圣塔下的松林之中,筑六如亭以紀念。亭柱鐫有楹聯(lián):“不合時宜,惟有朝云能識我;獨彈古調(diào),每逢暮雨倍思卿。”王朝云,已由詩人的知己,化作詩歌里的千古紅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