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洛陽,他與被唐玄宗賜金放還的李白相識,一見如故,相約同游梁、宋。
沒多久,另一位大詩人高適也加入了。仨人一路東行,來到古吹臺,醉酒而吟詩。他們一起憑吊戰(zhàn)國時代的信陵君,彈琴賦詩,追懷多年前那個俠客盛行的時代。
此后,在山東,杜甫再與李白相遇,再一次玩得“樂不思蜀”。兩人同游齊魯,漫游任城,后來又作伴到曲阜、兗州,訪求隱逸名士,游覽高山大川。關系好到了什么程度呢?“醉眠秋共被,攜手日同行”。
“李侯有佳句,往往似陰鏗。余亦東蒙客,憐君如弟兄。醉眠秋共被,攜手日同行……向來吟橘頌,誰與討莼羹?不愿論簪笏,悠悠滄海情。”——杜甫《與李十二白同尋范十隱居》。
也許是處事風格不同,在許多人印象中,杜甫比李白“老成”,但他實際上卻比李白小十多歲,成名很晚。還在杜甫籍籍無名的時候,李白已經(jīng)名動天下。對他,杜甫是相當崇敬的,動不動就要給李白寫詩。
所以李杜的這兩次同游,后來有人比作是粉絲見到了偶像。說起來,那大概是杜甫一生中最快樂愜意的一段時光。

李雪瑤 制圖
但他很快就沒法無憂無慮的玩下去了——“啃老”不是辦法,總要有一個謀生之道。況且,出身于世代“奉儒守官”的家庭,求取一官半職才是親人眼中的正途。
遺憾的是,杜甫的仕途之路比李白還要不順??荚嚶涞诓徽f,自薦求職的路也沒走通,在長安一呆就是十年,日子一天天陷入貧困的境地。
“舉進士不中第,困長安。天寶十三載,玄宗朝獻太清宮、饗廟及郊,甫奏賦三篇。帝奇之,使待詔集賢院,命宰相試文章。”——《新唐書·杜甫傳》。
好不容易通過獻賦成功吸引唐玄宗的注意,謀得一個“右衛(wèi)率府兵曹參軍”的職位,卻是負責看守兵甲器杖的小官。已經(jīng)四十四歲的杜甫迫于生計,只能接受這個專業(yè)極其不對口的工作。但生活依然入不敷出,小兒子也被餓死了。
“上元二年冬,黃門侍郎、鄭國公嚴武鎮(zhèn)成都,奏為節(jié)度參謀、檢校尚書工部員外郎,賜緋魚袋。武與甫世舊,待遇甚隆。”——《舊唐書·杜甫傳》。
安史之亂爆發(fā)后,加上對時局失望,杜甫開啟了漂泊西南的日子,后來輾轉(zhuǎn)來到成都。由于此處有世交嚴武的庇護舉薦,他又謀得一個職位,生活相對安定一些,還在建了一座草堂,世稱“杜甫草堂”。

李雪瑤 制圖
歷經(jīng)生活磨難,早先的豪俠之氣在杜甫的詩作中早已難見蹤影,取而代之的是對蒼生的憐憫和國家前途的關心與擔憂。但他偶爾還是會露出“玩心未泯”的一面。
“甫于成都浣花里種竹植樹,結廬枕江,縱酒嘯詠,與田畯野老相狎蕩,無拘檢。嚴武過之, 有時不冠,其傲誕如此。”——《舊唐書·杜甫傳》。
他在風景優(yōu)美的浣花溪畔種竹子、種樹,還選了一個好地方建造房屋,每天盡情喝酒吟詩,也沒什么架子,和田地里的農(nóng)夫都能玩到一起,親昵的四處游逛。有一回,嚴武去拜訪他,杜甫連官帽都不戴,弄得對方哭笑不得。
如果能夠以此終老,對杜甫來說,結局尚可。然而,大歷五年的那個冬天,還是來了。
嚴武去世后,杜甫又漂泊了一陣子。終歸思鄉(xiāng)心切,已經(jīng)五十多歲的杜甫想要回家了??上艿綍r局以及戰(zhàn)亂的影響,他不光沒能北歸,反而被迫南下,期間大部分時間都住在船上。
在投奔舅父崔湋的途中,船行至耒陽,因江水暴漲被困,杜甫好幾天沒吃到東西,幸虧當?shù)乜h令送來酒肉才算解圍。
“崔旰等亂,甫往來梓、夔間。大歷中,出瞿塘,溯沅、湘以登衡山,適耒陽。因客耒陽,游岳祠,大水暴至,涉旬不得食。縣令自棹舟迎之,乃得還。為設牛炙白酒,大醉,一昔卒,年五十九。”——《新唐書·杜甫傳》。
史料記載,就在那時,杜甫在由潭州往岳陽的一條小船上去世,只有59歲。
他的死因是一個謎。有人說他是因為貧病交加去世,也有人說他被困多日,突然暴飲暴食吃了許多肉食,無法消化導致身故……不管是哪種原因,這位詩名正盛的杜工部,就此與詩壇告別了。

李雪瑤 制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