鹽場里的詩人夫婦
袁綬(1795-1873年),字紫卿,浙江錢塘(今浙江杭州市)人,清代著名詩人袁枚的孫女。
1813年,18歲的袁綬與吳國俊結婚。吳國俊,字伯锳(也寫作“伯英”),江蘇上元(今江蘇南京市)人。吳國俊也會寫詩,據(jù)說有作品集《知不足齋詞》。從現(xiàn)存2首詞來看,《祝英臺近》:“游倦矣,可堪無定浮蹤,依舊泛萍似”,《金縷曲》:“悵年年、萍飄沙散,人生能幾?”都充滿身世浮萍之嘆。的確,吳國俊科舉屢試不售,沒什么功名,只好來到偏遠的福建,當個小小的事務官。
1840年7月,在鴉片戰(zhàn)爭的硝煙中,吳國俊由監(jiān)生,補福建漳浦南場大使。袁綬隨夫入閩,夫妻琴瑟和鳴。漳浦南場是鹽場,管轄古雷、杜潯、竹嶼、漳浦東場(俱在今漳州漳浦縣)等處鹽埕1900丘,年產鹽3.2萬擔。3年后,吳國俊調任福清江陰鹽場大使(在今福州福清市江陰鎮(zhèn))。
一對江南詩人夫婦,就這樣天天埋頭于鹽務瑣事,一干就是十幾年。期間,凡有閑暇,吳國俊都跑到省城福州,參與詩酒之會。從袁綬作品來看,寫福州城內三山、西湖、開化寺、鎮(zhèn)海樓、臺江等處景色,她大約也參與了一些詩會。
到1858年,或許對這種邊陲小吏家屬的生活忍無可忍,已經63歲的袁綬離開丈夫吳國俊,被兒子吳師祁迎養(yǎng)山西臨汾。1861年,吳國俊去逝。
大約1851年后,在丈夫的大力支持下,袁綬編成其詩詞初稿,初名《簪蕓閣詩詞集》,不知卷數(shù),可能因為經濟原因未能付梓。直到1861年,在兒子吳師祁主持下,袁綬才在山西榆次(今山西晉中市榆次區(qū))刊刻出版詩詞集,定名為《瑤華閣詩詞集》4卷(清同治6年吳師祁刊本),包括《瑤華閣詩草》1卷、《閩南雜詠》1卷、《瑤華閣詞》1卷、《瑤華閣詞補遺》1卷。美國哈佛大學哈佛燕京圖書館有藏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