萌生了為孤寡老人、殘疾人等籌集“愛心餐費”的想法后,玉林橫街小巷內一家鍋盔面館的老板很快得到了朋友圈里朋友們和顧客們的響應。幾塊零錢、200元的紅包……筆筆善款,涓涓細流,“愛心餐費”很快達到了2577.63元。“愛心餐費”由張艷的朋友們和顧客們一起籌集,凡是孤寡老人、殘疾人來張艷的店里用餐,均算半價,而且費用從“愛心餐費”中扣除,用餐者不用掏一分錢。
愛心餐費的模式,跟前段時間出現(xiàn)的共享冰箱有很多相似之處。由活動發(fā)起者倡導,采取眾籌方式籌集一部分善款,作為對特定人群進行幫助的基金。 “愛心餐費”在很短的時間內獲得了數(shù)千元的捐款,一方面證明倡導者具有極強的動員能力,其人品值得各方信任;另一方面則表明,只要有好的渠道與途徑,社會之善就會釋放。
對于一些需要幫助的人,可能一杯水、一碗飯都可以讓他們感受到社會的溫暖。而孤寡老人、殘疾人等特殊人群面臨的困難比常人更多,需要獲得的幫助和救濟也更多。只有這些弱勢者得到了關愛,獲得了救助,才不會有被社會拋棄的失落,并在別人的幫助下脫離困境并感受到溫暖。
予人玫瑰,手留余香。沒有一個人能夠脫離社會真空生存,也沒有一個人可以不需要他人幫助,輕松應對各種意外與挑戰(zhàn)。每個人在龐大的社會面前,顯得孤單而渺小,也正是因為如此,我們才會反復強調公共利益。只有做到了“窮者獨善,達則兼濟”,才能構建良好的社會氛圍。若沒有換位思考和將心比心的付出,精致的利己主義就會成為個體的噩夢和全社會的災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