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送暖進社區(qū)”走進中華街道

▲社區(qū)工作人員定期上門為肖建慶服務
臺海網2月6日訊(海峽導報記者 康澤輝 吳勇義 通訊員 張志鵬 董澤萍 實習生 張夢婷/文 常海軍 沈威/圖)家住鎮(zhèn)海社區(qū)的老張(化名),視力殘疾,加上糖尿病神經病變,雙手已經變形,沒有工作收入,還要常常住院,而他年邁的父母也都患病,女兒又還在上小學,生活艱難。
好在,中華街道、社區(qū)黨員干部全力推進精準幫扶,保障社會救助,及時為老張一家送去了政策幫扶和愛心關懷。
2月2日上午,愛的暖流再度涌向老張一家。包括老張在內的中華街道99戶困難家庭,感受到滿滿暖意,中華街道聯(lián)合海峽導報社、廈門南普陀寺慈善會開展了“送暖進社區(qū)中華街道專場”活動,共為他們送去了79200元新春慰問。
全面貫徹落實好十九大精神,不忘初心、精準扶貧。多年來,中華街道始終堅持“把最好的資源留給群眾”的理念,投入占社會保障支出70%以上的資金,全力推進精準幫扶、社會救助、節(jié)日慰問等工作,打造精準幫扶的“中華樣本”。
現(xiàn)場 愛心款讓他們過個好年
賣早點掃馬路 他照顧患癌病妻
2月2日,接過800元愛心款,郭元來露出了笑臉,“希望我老婆的身體盡快好起來”。
54歲的郭元來是龍海人,來廈門打工的20多年里,一家人一直租住在鹽溪街。每天凌晨4點,他就得鉆出被窩,頂著寒風推車賣早餐。
等兒子送娃上學后來替班,他才能結束第一份工作,買個菜,回家做飯給患了重病的妻子吃。之后,他還得接著打第二份工,當起環(huán)衛(wèi)工人。
這樣的作息,從去年9月妻子查出升結腸癌后,就開始循環(huán)了。妻子突然大病,打破了他們原本幸福的小生活。“手術加化療花了將近16萬元,大部分是借來的。”郭元來很是愁悶,“妻子還要化療四次呢!”
中華街道工作人員得知情況后,為他們申請了困難家庭臨時生活救助,14400元救助款為他們解了燃眉之急,之后又聯(lián)系了延壽寺愛心慈善小組,送來慰問金和米油慰問,讓他們過個好年。
腦萎縮身佝僂,他依舊樂觀笑對
48歲的肖建慶無法到場,由他的親戚代領了愛心款。隨后,導報記者在文安社區(qū)通奉第巷的家中,見到了他。
只見他雙手撐著逼仄的雙壁,一步一步艱難挪行,摸著上廁所,挪著到客廳。突然的變故:小腦萎縮、多系統(tǒng)萎縮,讓肖建慶的身子,在三年內加速佝僂。
沒了壯年的氣力,脊梁越來越彎,四肢越來越不受控制,他不得不辭了開車的工作,窩在家里。
他愁,兒子還在上初二。不過他也樂觀,兄弟姐妹都幫襯著他,幫他打掃衛(wèi)生、做飯洗澡。文安社區(qū)殘疾人聯(lián)絡員傅希文為他奔前跑后,幫忙申請了殘疾證、定期上門給他理發(fā)。
收到了800元愛心款,老肖很激動,“謝謝你們對我的關懷,我一定會堅強活下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