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75歲的黃水杈60年如一日守護著無名烈士墓。
走過一段蜿蜒的小路,在綠樹掩映中,一座無名烈士墓出現在眼前。60年來,翔安區(qū)新圩鎮(zhèn)古宅村的黃水杈,幾乎每天都會看看烈士墓是否安好,并清理落葉雜草。這里原本只是簡陋的土墳,他的堅守引起相關部門重視,他們出資修繕,并立了烈士紀念碑。今年75歲的黃水杈就這樣默默義務守護著這里的烈士墓,一守就是60年。他的故事感動了許多人,近日他上榜第三季度“福建好人榜”。
從后生仔到古稀老人 看護烈士墓從未要過補助
在無名烈士墓地,記者看到碑文上寫著:“1949年9月18日,中國人民解放軍第三十一軍九十三師二七七團、二七八團、二七九團戰(zhàn)士,從古宅山頂順著十八彎道下山,向寮野竹壩一路奔去,準備解放同安縣城。道路兩旁,擠滿了熱情迎送解放軍的古宅人。突然,二七九團一營一匹馱著迫擊炮的戰(zhàn)馬腳下一滑,連馬帶炮和那位牽韁繩的山東籍年輕戰(zhàn)士一起從半山腰滾到坡底。解放軍戰(zhàn)士腦內出血,生命垂危。因部隊急于打仗,拜托黃查某等村民照顧并料理后事……”
碑文上記載的故事很早就在古宅村流傳,黃水杈很小的時候就聽過,并深受感動。他說,那時每逢清明等重要節(jié)日,村民黃查某等人都按照當地習俗去打掃烈士墓,祭奠英靈。同村長輩的義舉,黃水杈都看在眼里。后來,黃查某年邁不便,黃水杈便主動接過守墓的“接力棒”,至今已經60年。黃水杈也從當年的后生仔(閩南話“年輕人”的意思),變成了古稀老人。有些鄉(xiāng)親勸他,可以找政府部門要一些看護補助。黃水杈說,他如今生活得很好,不需要。
呼吁對烈士墓進行修繕
幾乎每天清理樹葉雜草
“這里以前十分簡陋,烈士墓周邊雜草叢生。”因為清理雜草需要不少時間,年輕時的黃水杈便在這座無名烈士墓附近自建了一座簡易的房子,便于守護烈士墓。他還經常呼吁政府部門修繕烈士墓,加強保護。
2018年,政府部門出資對這座無名烈士墓進行了修繕,同時將古宅村的另一座無名烈士墓也遷移至此。修繕一新的烈士墓用水泥加固,墓前砌了臺階,一旁還立了烈士碑。記者看到,烈士墓周圍擺上了火紅的三角梅盆栽,黃水杈覺得不夠,自己又種了些萬里香點綴其間。
從他的住所到烈士墓,只有幾十米遠,黃水杈幾乎每天都會順路來看看,清理樹葉、雜草、掉落的果實等。“這里有棵芒果樹,果實成熟后掉落在烈士墓區(qū),要及時清理,不然果實腐爛后會留下難看的污漬。”黃水杈說。
除了守護烈士墓,黃水杈還會在烈士墓前,為兒孫講述先烈的故事。
黃水杈的孫子黃城坤告訴記者,爺爺經常教導他要懂得感恩。“爺爺常說,當年先烈的犧牲才換來我們現在的幸福生活。”在黃城坤看來,爺爺60年如一日的行動,更是無聲的教育。(來源:廈門晚報;文/圖 記者 王東城 通訊員 陳秀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