避風塢曾在1969年重修,可供120艘大型漁船避風
廈港避風塢位于蜂巢山下,是廈門漁船停泊避風的專用場所。龔潔介紹,之前大多駛往內(nèi)港和筼筜港避風,多有不便。1934年,廈門港避風塢籌建。
1969年,避風塢經(jīng)過35年的使用,塢內(nèi)三面均為泥土沙坡灘,只剩南面至塢口一段石砌駁岸,且已破損。由于長年乏人管理,加上高集海堤建成和沙坡尾新填地侵占海面,造成塢口海潮回流變緩,九龍江流沙隨潮沉積淤塞,塢口航道被流沙阻塞。蜂巢山流失水土,大量流沙伴隨暴雨沖入塢內(nèi),塢床嚴重淤塞抬高,影響船舶入塢避風。
也是在1969年,避風塢采用“民辦公助”方式(漁澇公社和政府共同出資)重修、擴建,籌集到資金40余萬元。1970年元旦,新的避風塢正式投用,總面積約28000平方米,可供120艘大型機帆釣艚漁船入塢避風。塢口航道經(jīng)過疏浚,四周加筑花崗石駁岸,塢口南側(cè)新建一條40米長的防浪堤,堤端設燈標一盞。沿塢四周岸頂留有3.5米寬的環(huán)塢通道及8米至21米寬的專用場地,埋置塢界碑,設系纜樁、系纜鐵環(huán)等。
避風塢悠久歷史,得從鄭成功說起
據(jù)龔潔介紹,避風塢的悠久歷史還得從民族英雄鄭成功說起。鄭成功在廈門時,大本營設在鴻山上的嘉興寨,山下海邊為操練水師的演武場、演武池。他在海邊的風神廟觀看水師操練,并在廈港沙坡尾設有軍工戰(zhàn)船廠。
1662年,鄭成功揮師東征,趕走荷蘭入侵者,收復臺灣后,把閩南的農(nóng)耕技術和造船技術帶到臺灣。22年后,施瑯將軍奉康熙之命出征臺灣,鄭成功的孫子鄭克塽降清,設臺灣府。道光《廈門志》記載:廈門港配料館乃是臺灣公館,就是臺灣府駐廈門的機構(gòu),設在廈港太平橋。廈門港民生路上,舊時稱為料船頭,接連著一條料船頭巷,從料船頭巷過永安街,就是配料館,它是專門為臺灣軍工戰(zhàn)船廠設立的、采辦木料石料的機構(gòu),廈門港舊時的料船頭就是裝卸木料石料的碼頭。
廈港大學路、沙坡尾一帶,原先有大中小埔頭、馬鞍橋頭、料船頭等,許多地名至今仍保留。鄭成功的軍工廠也在這一帶?!稄B門志》卷五記載:“廈門商船對渡臺灣鹿耳門,向來千余號,配運兵谷、臺廠木料、臺營馬匹、班兵、臺餉,往來人員……”龔潔說,這說明自古廈港對臺往來就船舶數(shù)量頗多,運量也甚大,且來往頻繁,設在廈門鴻山下的“海防同知衙門”(今思明區(qū)消防大隊所在處)就是專門接待和辦理有關臺灣事務的,可以想見,如此眾多的船舶云集廈港,是多么繁華的景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