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臺海網(wǎng)5月8日訊(海峽導報記者 林芯誼 通訊員 郭玨瑩 劉婉姝 尤露嬌/文 廈門雙十中學海滄附屬學校供圖) 廈門雙十中學海滄附屬學校在幸福生活教育理念的指引下,打造出“六人自智小組”育人模式。“自智”中的“自”指自主、自律、自學、自育、自強,成為國家社會需要的人才;而“智”則指智力、智能、智謀、智慧、智行,助推師生成長、學習、遷移和生成智慧。教育是喚醒,雙十附校希望發(fā)展師生自我定位、自覺自助的“自智”之力,在學習中形成面對未來的思維和智慧,不斷探索生命的意義,成為更好的自己,追求幸福人生。
六人小組 打造幸福成長圈
在雙十附校的小學部和中學部,每個班都有6—8個“六人自智小組”,組內(nèi)的成員們住得近、興趣愛好相近、心更近。其實,組隊學習在中小學中很常見,而雙十附校“六人自智小組”的亮點,在于突破了小組學習僅限于課堂的傳統(tǒng)模式,協(xié)作開展課內(nèi)外活動,利用同輩群體間的積極作用,實現(xiàn)個性化與集體化的教育融合,打造出有幸福感的“六人小組”成長圈。
每一個“六人自智小組”都是緊密的團隊,既是共同進步、相互爭鳴的學習伙伴,更是誼切苔岑、并肩作戰(zhàn)的隊友。三年級的小雨(化名)過去成績薄弱、沉默寡言,如今在“六人自智小組”中變得自信而活躍。他說:“以前我總是害怕回答問題,怕出錯被人笑話。但現(xiàn)在,有了伙伴們的鼓勵,我敢于表達,也學會了傾聽。”在“六人自智小組”中還有隨班就讀的孩子,在組員們的幫助下,每次的課堂展示,他們都不曾缺席。
課堂外,“六人自智小組”一起讀名著、排話劇、表演才藝……該模式下,學生產(chǎn)生了內(nèi)生動力,在團隊合作中認識自我、激勵自我。“六人自智小組”如同一幅成長畫卷,記錄著學生在合作、共生、共鳴中成長的足跡。
雙十附校副校長尤露嬌強調(diào):“‘六人自智小組’所體現(xiàn)的,正是‘一個都不能少,每個都要好’的思想內(nèi)涵。”
三支隊伍 共繪師、生、家幸福篇章
憑借靈活性、互補性和實踐性的優(yōu)勢,“六人自智小組”走出校園,前往魁星樓、赤土村、集美鰲園等紅色基地,用足跡繪制出“鷺島紅色地圖”,落實《少先隊改革方案》。研學鍛煉的是學生的綜合能力,這讓每一個成員被看見,也讓每一個成員的能力有發(fā)展。
實際上,每個“六人自智小組”的背后都代表著6個緊密聯(lián)系的家庭,校內(nèi)1000多個小組覆蓋了校園周邊的小區(qū)、街道和社區(qū),如同一個個基點,形成了獨特的協(xié)同育人生態(tài)和有力的文明社會群。
雙十附校認為,家長是教育的合伙人,幸福的父母才能成就幸福的孩子。家長們參與到校園活動、食堂管理和互動課堂中。其中,家長導護隊又被稱作“最強站隊”,“站隊”里隊員多、積極性強、站崗時間長,風雨無阻地守護著孩子們上、下學的平安路。有的家長一站就是十年,在孩子畢業(yè)后依然到崗。合作伙伴間必然要共享、共進,學校不僅在周末開放實驗室、圖書館和運動場館,還設置了家長學校提升家教水平。家校聯(lián)動為孩子的幸福成長筑起了堅實后盾。
感到幸福的還有雙十附校的教師。教師團隊也展現(xiàn)出了“團結合作”和“每個都要好”的發(fā)展態(tài)勢,學校和青年教師、資深教師都簽下了“五年成長之約”,通過創(chuàng)機制、搭平臺,以名師引領、骨干示范、平臺診斷、微循環(huán)建設等方式階梯式、全方位地培養(yǎng)教師,推動教師個性化發(fā)展,讓每一名教師都過上幸福且有尊嚴的教育生活,使教師發(fā)展成為立校之基。
雙十附校通過家校師生共同發(fā)展模式,實現(xiàn)辦學追求與社會責任結合,讓個體和家庭在幸福教育中成長。
學校名片
廈門雙十中學海滄附屬學校創(chuàng)辦于2013年8月,是廈門市海滄區(qū)教育局與福建省廈門雙十中學合作辦學而成的九年一貫制學校。學校把素質(zhì)教育作為辦學第一要義,確立了“為人生奠基,讓生活美好”的辦學理念,培養(yǎng)堅持運動、樂于勞動、熱愛閱讀、喜歡藝術、勇于創(chuàng)新、敢于擔當、善于合作的新時代好少年,培養(yǎng)會生活的未來行動者,努力把學校辦成合作辦學的典范和全國有一定影響力的九年一貫制品牌學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