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年承擔全國課題26項
2016—2021年,我市共承擔教育部全國教育科學規(guī)劃課題26項,其中,教育部重點課題14項;承擔省級規(guī)劃課題近千項;市級教育科學規(guī)劃課題立項621項、市級課改課題立項262項。所屬6個區(qū)共立項區(qū)級課題3333項。
30年來首個“國獎”
2021年,廈門一中教師王淼生的著作《概念:數(shù)學教學永恒主題》,獲第六屆全國教育科學研究優(yōu)秀成果獎二等獎,這也是我市基礎教育界30年來在該獎項上首次獲獎,實現(xiàn)了歷史性突破。
全國教育科學研究優(yōu)秀成果獎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主辦的獎項。全國教育科學研究優(yōu)秀成果最高級別獎項,作為權威的政府科研獎項,在教育界具有廣泛影響。

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融入中小學教育全過程,廈門做了有益探索。
明天,廈門市第五次教育科研工作會議即將召開。
這些年來,廈門基礎教育在福建一枝獨秀的原因,可以從本次會議找到一些答案——高質量的廈門教育科研,推動了廈門教育的高質量發(fā)展。
并不是很多人知道,美名遠揚的廈門教育,背后有教育科研的功勞。
從術語看,“教育科研”全稱是“教育科學研究”,是一種運用科學方法,有目的、有計劃地探索教育規(guī)律的創(chuàng)造性認識活動。某種角度看,教育科研是教育的“智囊”——沒有高質量教育科研的支撐、驅動和引領,教育現(xiàn)代化是不可想象,教育的高質量發(fā)展、教學質量的穩(wěn)步提升,也是比較困難的。
市教育局說,過去六年,廈門教育科研圍繞廈門教育發(fā)展中的各種熱點、難點、重點問題展開研究,為服務教育科學決策、推動學校內涵發(fā)展、引領教師專業(yè)發(fā)展、促進學生高效學習與健康成長等方面發(fā)揮了重要的作用。
今天,我們?yōu)槟榻B這個“幕后功臣”,是如何推動廈門教育高質量發(fā)展的。
一、激發(fā)教育之智 它功不可沒
它是教育重大決策的智力支撐
近年來,廈門出臺的重大教育戰(zhàn)略決策,都有教育科研的支撐。
市教科院介紹說,我市教育科研工作通過對重大教育發(fā)展戰(zhàn)略問題的研究,來尋求破解教育難題的有效策略,支撐和引領教育改革發(fā)展,先后完成《廈門市加快推進教育現(xiàn)代化實施方案(2019—2022年)》《廈門教育現(xiàn)代化2035》《廈門推進教育現(xiàn)代化戰(zhàn)略研究》和《廈門市“十四五”教育事業(yè)發(fā)展專項規(guī)劃》等多項教育發(fā)展戰(zhàn)略課題研究任務。
不僅如此,在全市重大教育政策的出臺、教育發(fā)展規(guī)劃的編制、教育創(chuàng)新項目的實施過程中,教育科研不斷發(fā)力,為教育科學決策提供了智力支持。
廈門教育科研還走出廈門,完成福建省教育廳委托的《福建省中小學教師水平評價標準修訂研究》《福建省大中小學德育一體化行為規(guī)范養(yǎng)成教育研究》等課題研究任務。
近日,廈門市教科院美術教研員及青年教師到“漆線雕”生產線學美工技藝。這是將“廈門漆線雕引入中小學美術教育教學研究”的活動之一。

近日,廈門市教科院美術教研員及青年教師到“漆線雕”生產線學美工技藝。這是將“廈門漆線雕引入中小學美術教育教學研究”的活動之一。
它讓價值觀教育“抓得住”
這些年,廈門教育科研做了一件大事: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從“看不見”“摸不著”變?yōu)?ldquo;抓得住”——價值觀教育隱藏在事物背后,學校如何找到一個“把手”來實施核心價值觀教育,是一門大學問。
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融入中小學教育全過程,是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培養(yǎng)社會主義事業(yè)合格建設者和接班人的重要途徑。廈門教育科研圍繞這個重大課題開展研究。2007年,廈門啟動“《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融入中小學教育全過程”的策略研究》的課題研究,取得初步成效。
2019年,廈門又成立《廈門市大中小幼一體化德育體系建設策略研究》課題組,深入研究并構建縱向涵蓋大學、中職、中小學、幼兒園,橫向貫通課程、文化、實踐育人的大中小幼一體化德育體系,這里的突破在于:價值觀教育不僅在學校課外活動和校園文化,還在學科課堂上滲透,后者被認為是難點。
2020年10月,在“大中小幼一體化育人方式改革創(chuàng)新的廈門實踐研討會”上,廈門向全國參會代表推出了200萬字看得到的階段性成果——一套4冊《廈門市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學科教育指導綱要》叢書,配編了8本《優(yōu)秀案例選編》,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進入校園提供可操作指南。
教育部點評說,廈門開展了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融入學科教學的研究,并取得成果,這是一個我們想破解都還沒有完成的工作,他們已作了非常有意義的探索。
它推動心理健康教育 邁向3.0版
這幾年,在新冠疫情背景下,廈門心理健康教育也走到聚光燈下,完成它的一個跨越——正在邁向3.0版。3.0版的特征是:心理健康教育不只解決學生心病,而是培養(yǎng)學生心理健康素養(yǎng),是學校人文精神的升級。
3.0版背后,是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的推動。近年來,市教科院先后承擔“全面加強廈門市青少年心理健康工作”等課題研究,涉及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課堂教學質量評價、心理危機干預運行機制、生涯教育、家庭心理健康教育等方面的研究。
它指導學校 開展五四分段實驗

廈門實驗小學的項目式課程研究,最終是為了提高學生核心素養(yǎng)。
在廈門實驗小學,從三年級起的每個學期,學生們都要走出校園,到植物園、藝術館、科技館、華僑博物院去上課。這是這所小學進行的項目式課程研究,為的是“在真實的場景里運用跨學科多維知識,解決真實性問題,發(fā)展孩子的真實性學力”,最終是為了提高學生核心素養(yǎng)。
這是教育科研在一線發(fā)揮作用的體現(xiàn)。一直以來,廈門教育科研把研究做在課堂上——加強教育教學實踐問題研究,服務教書育人。
近年來,小學五年、初中四年的“五四制”重新走紅,越來越多的老師從實踐中發(fā)現(xiàn),小學五年其實可以完成教學階段的任務,初中四年有利于減輕過重的課業(yè)負擔。
2019年9月開始,廈門多所九年一貫制學校開始進行五四分段實驗,而這自信,也來自廈門教育科研的貢獻——在此之前,廈門市教科院推進廈門市直屬校九年一貫制學校實施“五四制”的課題研究工作,編寫“五四制課程教學指導意見”,并多次在基層學校中進行調研,為學制改革工作的有序推進提供參考。
每個學期末的高中市質檢后,在廈門市教學質量動態(tài)監(jiān)控系統(tǒng)上,學生不僅可以查到自己考多少分,還可以查看自己的試卷的大數(shù)據(jù)分析,這個系統(tǒng)也是廈門教育科研強化教育質量評價研究的成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