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海網(wǎng)10月24日訊 據(jù)廈門晚報報道 “做一個出其不意的家長、有創(chuàng)意的家長。”昨天下午,一場名為“輕松培養(yǎng)自律的孩子”家庭教育論壇,吸引了近百名家長到場聆聽。論壇邀請了從上海來廈的親子教育專家黃靜潔,她現(xiàn)場分享了“格局養(yǎng)育”觀念,認為父母應重新構(gòu)建自己對學習的認知,用一種全新的格局和角度來看待孩子的學習表現(xiàn)。
昨日論壇是“牛媽學堂”的系列活動之一。主講人還包括鋼琴家牛牛的母親施智麗,她強調(diào)要信任孩子,學會放手,并分享了時間管理表的制作方法。
如何培養(yǎng)自律
不能靠“威逼利誘”,而是通過興趣養(yǎng)成習慣
很多家長抱怨孩子的自律性差,除了跟在邊上管,沒有其他方法讓孩子自律起來。對此,黃靜潔說,孩子的學習問題讓不少家長感到焦慮,但家長往往采用了錯誤的辦法,反而讓孩子失去了學習的自主性,親子關(guān)系也受到了影響。
“想讓孩子的學習發(fā)生真正的改變,靠簡單的‘威逼利誘’是不行的。”黃靜潔說,家長抱怨孩子自律性差,但自律不是靠喊出來、管出來的。專注源于興趣,要觀察孩子最想做的事,要先找到自己想做的事,才能夠?qū)W⒌厝プ觯灾骼^而自律。
她建議,可以先發(fā)現(xiàn)孩子的小興趣,比如畫畫、游泳,孩子感知到對此有掌控力,會自控并設定目標,完成了會有成就感,這樣就能慢慢自律。接下來,再把自律的習慣延伸到學習和其他方面。所以,成就自律有三步:找到自己喜歡做的事情,投入興趣有了掌控力,就會為喜歡的東西設立目標。“我的小兒子今年16歲,他到家了和我說‘我功課做完了,接下來是音樂時間了’,對他而言,他的自律來自他對音樂的興趣,這個自己設定的目標會激勵他自己自律。”她說。
如何培養(yǎng)格局
讓孩子從小學會做選擇,找到“我是誰”
黃靜潔在國際關(guān)系學院法語專業(yè)畢業(yè)后,去美國學習、工作、生活,后帶著孩子回國生活,深入感受和研究中西教育20年。她在“格局養(yǎng)育”系列圖書《父母的格局》《學習的格局》出版后,最近正在撰寫《時間的格局》。
三本書的書名都有“格局”二字,格局到底是什么?黃靜潔說,格局,就是明白什么是自己的目標,什么是自己的選擇、自己的決定。孩子到了十四五歲,得明白我到底是誰?來這個世界做什么?我靠什么贏過自己?家長的角色,不是來拼命耕地的,而是來看一下這顆種子,會長出來什么,然后保護種子按種子的樣子長大,最后長成了松柏或者什么,是孩子內(nèi)在的東西決定。
“格局養(yǎng)育,意味著家長要看你和孩子每一天在做什么。”黃靜潔說,如果只聊吃好、穿好、睡好、功課做好,孩子到了18歲,除了學習恐怕什么都不會,會很局限。家長要讓孩子知道“更大的東西”是什么,要教孩子成人,不能大學畢業(yè)都不知道自己要做什么。因此,一定要讓孩子從小獨立、從小學會做選擇,并在14歲前找到自己很喜歡的事,找到“我是誰”,以后才會有更好的發(fā)展。
【名片】

黃靜潔,華東師范大學特聘實踐導師,暢銷書《父母的格局》《學習的格局》作者,冰心兒童圖書獎獲得者,被稱為“中西合璧的親子教育專家”。她還是著名音樂家、指揮家譚盾的夫人,育有兩子。
【原聲】
●“父母對孩子不能只有愛,更重要的是做一個孩子想到自己時,覺得是一個有意思、有趣的人。
●“對孩子影響最大的不是你硬要灌輸給他們的東西,而是他們從你身上看到了什么樣的活法。”
●“只有我們成長為一個內(nèi)心更強大、知識儲備更充分的父母,才更有能力引導孩子由被動學習轉(zhuǎn)向主動學習,最終成為一個不怕接受未來挑戰(zhàn)的優(yōu)等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