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7月16日
世界遺產大會在福州召開
廈門的“鼓浪嶼:歷史國際社區(qū)”
也迎來了申遺成功四周年
讓我們一起走進廈博
探訪歷史深處的鼓浪嶼
從界碑到消防車
隱藏在廈博展品中的鼓浪嶼工部局
這是一塊神奇的石碑,中英文對照的文字注定了它不凡的身份。三個英文字母,KMC。K指代的是鼓浪嶼的英文名“Kulangsu”,MC則是“Municipal Concile”,中文直譯為“市政委員會”,可是石碑上刻的中文名稱卻是看上去風馬牛不相及的“工部局”。
(工部局界碑)
故事還要從清朝末年說起。19世紀末20世界初,帝國主義掀起瓜分中國的狂潮,通過甲午戰(zhàn)爭侵占臺灣的日本,此時又“垂涎”于廈門。為遏制日本的野心,清政府主動將鼓浪嶼開辟為公共地界,希望借用英美的力量來牽制日本。1902年,清政府與英、美、德、法、西班牙等9國簽訂《廈門鼓浪嶼公共地界章程》。公共地界的行政管理機構即為上文所提到的市政委員會,其職責包括基礎設施建設、市政管理、社會治安、稅收等,設立巡捕,制定各項規(guī)例、律例。當時的中國人不理解什么叫“市政委員會”,由于它的職責近似于中國古代六部中的工部,于是取了一個中國化的名字——“工部局”。
工部局的決策機構為董事會,董事名額7人,其中1人由興泉永道指派地界內所謂殷實妥當的華人紳士擔任,其余6人由洋人納稅者會選舉產生。1926年后,華董由1人增加到3人,洋董由6人減少到4人,但實際上長期由英美控制,本質上是服務于英美的殖民統(tǒng)治。但是,工部局采用法治化的管理方式、推行社區(qū)自治等,客觀上也為鼓浪嶼引入西方先進的管理方式和管理理念。此時的鼓浪嶼既出現(xiàn)了“萬國俱樂部”等娛樂場所,也建立了收養(yǎng)棄嬰的憐兒堂等慈善機構,還創(chuàng)辦了很多學校醫(yī)院,逐步發(fā)展成為閩南本土居民、外國僑民和華僑群體共同營建,具有突出文化多樣性和近代生活品質的國際社區(qū),也帶動了廈門近代化列車的行進。
這輛20世紀二三十年代在鼓浪嶼使用的小型消防車便是鼓浪嶼近代化的生動寫照。
(消防車)
消防車的一邊為進水口,連接水管到臨近的取水點,另一邊為出水口,采用杠桿原理將取水點的水壓出滅火。這輛消防車現(xiàn)在看來略顯簡陋,但比起同時期用水缸滅火的傳統(tǒng)方式,已然是鼓浪嶼的高科技了。
參考資料:
[1] 張仲淳,陳娟英.走進廈門博物館[M].上海:學林出版社,2015年6月,20-23.
[2] 賴婕. 鼓浪嶼工部局行政管理體制研究[D].廈門:廈門大學,2009,11-31.
[3] 鼓浪嶼世界文化遺產網. http://www.glysyw.com/.
供稿:廈門市博物館志愿者 陳崢嶸 陳韜
來源:廈門市博物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