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少時光胸懷大志
11月14日,是開國少將彭德清的誕辰。近幾年,彭德清的女兒幾乎年年回到翔安,回到彭厝的故居看看,到彭德清紀念室緬懷,到父親開展革命活動的舊址走走。這里留下了彭德清將軍青少年時期的革命足跡,也留下了將軍對故里的深厚情感。

連環(huán)畫《彭德清的故事》。
1910年11月,彭德清出生在大海邊的彭厝村,按字輩取名“楷珍”。14歲時,他因家貧輟學,背著魚簍討小海,還當過海員,遠渡印尼、新加坡和越南。在海外漂泊的日子里,他痛感華人受欺凌,只因祖國貧窮落后,于是年少的心靈里萌生救國救民的意識。1926年秋末,16歲的彭德清參加彭友圃領(lǐng)導的同安農(nóng)民運動,成為一名農(nóng)民赤衛(wèi)隊員。這一年,彭德清加入共青團,并擔任共青團振南區(qū)委書記。1930年,他光榮加入中國共產(chǎn)黨,組織發(fā)動群眾開展抗捐稅、抗征糧、抗征兵、抗派槍、抗派款的“五抗”斗爭。
1930年9月,惠北暴動,彭德清調(diào)任共青團惠安縣委書記。他剛剛到達惠安赤埕小學,住在黨組織的聯(lián)絡(luò)站,當晚,國民黨民團突然包圍襲擊小學,校園里槍林彈雨,他冒死突圍,借著夜色沖出校門,不幸腳部被敵人的子彈射中。他忍著劇痛躲進路旁的莊稼地里,仔細一看,腳上血流不止,趕緊從上衣角撕下一塊布條綁緊,就地隱蔽下來。敵人走了之后,負責接頭的盧明堂四處尋找,最后從莊稼地里背出彭德清,連夜將他轉(zhuǎn)移到惠東陳其昌家里養(yǎng)傷。一個多月后,彭德清腳傷愈合,才從惠安回到廈門接手新的工作。
身陷囹圄越獄逃生
1931年4月,彭德清擔任共青團泉州特支書記,化名陳國華。他以蓮河小學教員的身份為掩護,開展革命活動,很快在蓮河地區(qū)迅速發(fā)展一批黨團員,秘密組織30多名碼頭工人建立工會,進行兩次罷工。黨團活動風生水起,工作范圍擴大到晉(江)南(安)同(安)三縣交界處的官橋、水頭、東石、蓮河、安海、梅嶺。到了1932年5月,蓮河地區(qū)擁有革命群眾100多人、10條槍支、5個新黨員。6月,彭德清建立蓮河黨支部和團支部,并擔任中共晉南特支書記和共青團晉南縣委書記。團縣委幾名委員大多是十五六歲的青年,熱情活潑,朝氣蓬勃。
1932年底,彭德清奉命調(diào)入廈門市委,任中共同安縣委書記。1934年冬天,為了打通廈門中心市委到安南永德紅色區(qū)域的路線,彭德清在安溪、同安、南安三縣邊界開辟游擊區(qū)。他為解決活動經(jīng)費回彭厝籌款后,在返回五峰山區(qū)的途中被國民黨便衣隊中的同村人彭水錦認出,便衣隊搜走他身上的錢,把他送進同安監(jiān)獄,戴上手銬腳鐐,關(guān)在單人小牢房里。夜晚,彭德清從墻角撿到一根小鐵釘,撬開手銬腳鐐,站在床上,一躍而起,雙手抓住房頂?shù)哪敬?,扒開瓦片,縱身躍上房頂。他隨后踏上大獄圍墻,跳到圍墻外,順著小巷,一路疾跑,蹚過城郊的溪流,穿過陽翟,來到西柯,摸黑跑進村黨支部書記柯賤家,才劈開腳上的大鐵環(huán),最后前往五峰山區(qū)根據(jù)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