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廈門破獄斗爭舊址。

▲連環(huán)畫冊《許英宗的故事》。
臺海網(wǎng)4月27日訊 據(jù)廈門日報報道 “面對敵人的嚴刑逼供,他寧死不屈,26歲獻身革命。”說起叔公,許文典百感交集。牽起他與許英宗的聯(lián)結,全都來自父輩的口述,以及從檔案館中翻拍而來的模糊頭像照。
只言片語、蛛絲馬跡,形塑起許英宗的革命烈士形象,并伴隨著后人代代口耳相傳,他的故事才逐漸清晰,且慢慢豐滿起來:1930年5月25日,他在中共福建省委的領導下,參加“廈門破獄斗爭”,11名中共地下黨員用短短的半小時武裝營救出40多名獄中志士,創(chuàng)造了中外革命史上破獄營救戰(zhàn)友的經(jīng)典杰作。在斃敵多名,而我方無一人傷亡的“廈門5·25破獄斗爭”中,當時的中共同安縣委委員許英宗立下汗馬功勞。
同安縣特支最早的黨員之一
許文典的手機里,存有一張許英宗的頭像照。這是他緬懷叔公的唯一載體。他說,人走得早,走得突然,什么都沒留下。“這張頭像照,還是在檔案館翻拍的”。
近日,許文典向記者回憶父親曾講過的故事。片段剪影、點滴話語,伴隨年月,拼湊出完整的故事脈絡。許英宗出生于一個農(nóng)民家庭,其家境在當時當?shù)胤Q得上殷實,父母目不識丁,卻格外重視孩子的教育。許文典透露,因為嚴于家教,希望孩子知書達理,家人給叔公許英宗起乳名叫“許讀書”。
許英宗的父親許是乞曾漂洋過海到南洋闖蕩。見多識廣的他,深刻領悟到“知識改變命運”的道理。所以許英宗6歲開始,便被送入私塾讀書習字修身。1923年,19歲的許英宗被送到廈門中華中學高中部學習。其間,他接受了共產(chǎn)主義理想熏陶,私下閱讀馬列主義紅色報刊書籍,革命思想覺悟漸漸養(yǎng)成。他主動接近思想進步的老師和同學,經(jīng)常參加示威游行、印發(fā)傳單、張貼標語、傳送情報等地下斗爭活動。
1926年,22歲的許英宗正式加入中國共產(chǎn)黨,成為當時同安縣特支最早的黨員之一。漸漸地,許英宗以同安沿海的小學為據(jù)點,以教師職業(yè)作掩護,聯(lián)絡其他隱蔽下來的同志,將革命思想種子播撒到蓮河、沙美、珩厝、東園、浦園、彭厝、東界、劉五店、蔡浦、官山、新圩、西柯、灌口等地,隊伍不斷壯大,全縣發(fā)展了30名團員。
發(fā)動農(nóng)民啟蒙學生
“這就是你們的太祖公!”許文典翻開翔安紅色記憶系列連環(huán)畫冊《許英宗的故事》,像父親當年講故事一樣,他也跟孫子孫女分享先烈的事跡。
建立兒童團組織、參與組建農(nóng)民自衛(wèi)軍、開展農(nóng)民協(xié)會運動……在大革命時期,許英宗回到家鄉(xiāng)許厝開展革命活動。在此基礎上,他建立共青團同安地方組織,并擔任共青團同安縣首任書記,將革命活動觸角,延伸至同安縣各地。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以校園為據(jù)點,以知識為紐帶,發(fā)動農(nóng)民,啟蒙學生,許英宗多管齊下,開展革命活動,傳播革命理念。為了拓展革命工作,許英宗學習研究古文學,組織紅色讀書會;改革私塾閩南方言教讀模式,建立新體制學校,推廣普通話,實施國語教學,灌輸新文化新學識新思想。
1929年,許英宗當選中共同安縣委委員,為了革命的需要,他被調(diào)往設在廈門的共青團福建省委機關工作。同安文史專家彭炳華介紹,當時的廈門,是福建省委所在地,在省委的直接領導下,建立了黨團市委,成立了部分基層工會,以經(jīng)濟斗爭為主的工人運動蓬蓬勃勃地開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