湮沒多年的事件人物重現(xiàn)于世
陳炳三是一位從囊螢樓走出來的共產(chǎn)黨員,雖然不是廈大學生,但他是設立在囊螢樓中的廈大高教所的首任黨支部書記。懷著歷史責任感,他投入了大量時間與精力,對廈大在革命時期發(fā)生的重大事件做了梳理與揭示。
“在當年嚴峻的歲月里、地下工作的特殊環(huán)境中,許多史料難以保存,有些傳聞不甚準確。”陳炳三說,為了堅持求真、立準存實,他與其他同志發(fā)函、電約1000件,向中央和地方近百個相關單位調查,復制、拍錄和搜集相關資料、圖像約600份,征集史冊約40本,走訪數(shù)十位當年直接或間接的知情者,其中有近百份(張)是新征集的。他外出考察20多次,近的是到廈漳泉,當天來回;最遠則是到西北地區(qū),一去就是20多天。
至今,陳炳三還保留著20多年前用的黃色公文包,這是他的寶貝,里面裝的都是資料。正是那一摞摞資料,使許多已被湮沒了的革命史實重新浮現(xiàn),也讓肖炳實、雷經(jīng)天、張棟梁、蔡光舉等幾位鮮為人知的革命先驅老校友重現(xiàn)光輝形象。這些新史料既填補了廈大黨史、校史的空白,也為廈大師生提供了一份真實、珍貴的思想政治教育素材。
潛伏者及秘密據(jù)點
經(jīng)陳炳三等的史料發(fā)掘,廈大教授肖炳實逐漸走出歷史的迷霧,還原了他革命的一生。
上世紀二三十年代,時任廈大歷史系教授的肖炳實參加黨的地下工作,當時的省委軍委秘書陶鑄是他的單線直接聯(lián)系人。肖炳實不參加黨支部的活動,只隱藏在教師隊伍中擔負特殊使命。
1929年,中共福建省委在肖炳實的住所——廈大大南新村16號建立省委聚會秘密據(jù)點,也是與黨中央聯(lián)系的聯(lián)絡點?,F(xiàn)在這幢小樓還在,即為廈大大南3號。
據(jù)說,當時開會時,肖炳實的兒子在外面望風,發(fā)現(xiàn)有陌生人來,即回家報告。為了保守秘密,參加會議的人員是誰,肖炳實自己也不知道。直到新中國成立后,陶鑄才告訴他,當年葉飛也曾到他家參加省委召開的會議。由于肖炳實的掩護,廈大成為省委開展隱蔽工作、指導全省革命運動的重要基地。
1931年,中共福建省委機關遭到國民黨嚴重破壞,在敵人到來前,陶鑄帶肖炳實到毗鄰學校的南普陀寺隱蔽。此前,寺廟住持太虛法師因常和肖炳實探討中國文化而熟識。兩人在太虛的掩護下,裝扮成和尚逃脫險境。后來在南京中國歷史檔案館找到的檔案顯示,當時蔣介石還親自簽發(fā)命令,全國通緝肖炳實。
肖炳實脫險后,來到上海,由美國女作家史沫特萊等介紹,經(jīng)共產(chǎn)國際關系,參加蘇聯(lián)紅軍總參謀部遠東情報工作,后被派回培訓情報人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