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2020年12月27日,鄭小瑛在廈門指揮交響詩篇《土樓回響》。 |
|
|
|
1951年,鄭小瑛在打大秧歌鼓。 |
人物小傳
鄭小瑛:新中國第一位歌劇、交響樂女指揮家、教育家。祖輩閩西客家人,上世紀60年代留學蘇聯(lián)國立莫斯科音樂學院,曾任中央歌劇院首席指揮、中央音樂學院指揮系主任,獲中國歌劇事業(yè)特別貢獻獎、文華指揮獎、“金鐘獎”終身成就獎等榮譽。
約請鄭小瑛老師的采訪,并非一帆風順。首次接洽是在2020年歲末,這位92歲的指揮界泰斗及時發(fā)來微信:“我最近太忙,這個月在6個地方執(zhí)棒8場;20日在國家大劇院的‘愛樂女’30年‘回閃’正在緊急安排籌劃中,實在忙不過來了,抱歉。”或許是為記者的誠意所感動,老人家答應可以去大劇院現(xiàn)場簡單聊聊……
“藝術家要對民族、對人民有感恩之心”
2020年歲末,滿頭銀發(fā)的鄭小瑛再次出現(xiàn)在國家大劇院;“愛樂女”室內樂團成立30周年紀念“回閃”音樂會,正在這里舉行……
上世紀70年代,在朱麗、司徒志文、鄭小瑛等音樂家的身體力行下,“愛樂女”奏響了中外經(jīng)典作品,在音樂演出市場的“寒冬期”,游走在首都和其他城市的大學校園里。在六七年里,她們不計報酬,把優(yōu)美的中外室內樂送進上百所大中學校以及不少工廠、村莊,演出240余場,23萬多觀眾從中受益。鄭小瑛回憶:當時有些舞臺演出商業(yè)性強,顯得比較蕭條;“愛樂女”的出現(xiàn),成為舞臺中的一股清流。
“愛樂女”對之后國內經(jīng)典音樂的普及、教育等事業(yè)的影響,可謂深遠而綿長。如今,當年的發(fā)起人已從風華正茂步入中老年,有的已成為中國音樂界的專家和權威;昔日的青年演奏員們,也紛紛成長為各音樂團體、專業(yè)院校的中流砥柱。
藝術應為人民服務、報效祖國,這是鄭小瑛一直秉承的藝術觀。1929年9月,鄭小瑛出生于上海,6歲始學鋼琴,8歲隨父母從上海逃難至重慶,接受愛國教育。1947年,她考入北京協(xié)和醫(yī)學院,先在南京金陵女子文理學院讀預科,接觸到進步思想,參加愛國學生運動。
1948年底,她從武漢北上,到中原解放區(qū)參加了革命,1949年隨文工團從中原解放區(qū)開進武漢。1951年,鄭小瑛參加中央少數(shù)民族訪問團,慰問廣西少數(shù)民族地區(qū);祖國的大山大河給了鄭小瑛豐富的藝術素材和極大的感情觸動……“這是我人生的重大轉折。”鄭小瑛說。藝術源于人民,應當還給人民,鄭小瑛由此樹立了革命文藝工作者用藝術為人民服務的初心。
1952年,鄭小瑛加入中國共產(chǎn)黨,隨即被保送到中央音樂學院作曲系學習。隨后,她進入蘇聯(lián)專家杜馬舍夫合唱指揮培訓班,成為新中國培養(yǎng)的第一位女性合唱指揮。1958年,鄭小瑛參加中央民委調查組,訪問福建畬族地區(qū),更加堅定了內心的藝術觀:“藝術家要對民族、對人民有感恩之心,時刻不忘與群眾共享,自覺為社會做貢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