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和馬來西亞聯(lián)合申報的“送王船——有關人與海洋可持續(xù)聯(lián)系的儀式及相關實踐”于北京時間12月17日晚獲準列入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chǎn)代表作名錄。作為親歷者,全程參與兩國聯(lián)合“申遺”的廈門非遺專家組組長陳耕和馬來西亞僑生公會總會長顏泳和倍感欣慰。
“送王船”是廣泛流傳于中國福建閩南地區(qū)和馬來西亞馬六甲沿海地區(qū)崇祀“代天巡狩王爺”、撫慰海上遇難者的民間信俗。在閩南地區(qū)“送王船”每三到四年舉辦一次,由宮廟或宗祠于東北季風起時舉辦,當?shù)孛癖姺Q“代天巡狩”的地方保護神為“王爺”,送王船儀式開始時,人們請王爺?shù)巧鲜孪染闹苽涞耐醮?,民眾以各種藝陣開道,簇擁著“王爺”巡查社區(qū)四境,保四方平安。
【同期】廈門非遺專家組 組長 陳耕
我們老祖宗當年在那么艱難困苦的情況下,為了鼓舞人們走向海洋的信心和勇氣,為了慰藉死難者及其家屬的心靈,創(chuàng)造了這樣一種儀式,我們只能佩服和贊嘆先人的智慧,而且我們應當把這種智慧傳承下來,鼓舞我們的子孫后代,一代一代不斷走向海洋。
當獲悉聯(lián)合申遺成功后,年過七旬的陳耕喜出望外,他告訴記者如果不是先民把“送王船”習俗帶到馬來西亞,也就沒有今天的聯(lián)合申報。
【同期】廈門非遺專家組 組長 陳耕
他們把我們的文化帶到(馬來西亞)那邊,落地生根同時開放包容,所以我們看到這次聯(lián)合申遺印度宮廟也參加了,印裔的馬來人也參加了,各種不同的族群一起來參與我們這個文化儀式。
15至17世紀形成以來,隨著“下南洋”和海上貿易,“送王船”逐步從中國傳播到東南亞地區(qū)。2015年7月起廈門市閩南文化研究會和馬來西亞僑生公會總會共同倡議推動“送王船”聯(lián)合申遺。
此次申遺成功后,作為陳耕的伙伴,馬來西亞僑生公會總會長顏泳和心情十分激動,他在接受中新社記者連線專訪時表示,民心相通是合作申遺的基礎,祖籍福建閩南的顏泳和每次來中國用閩南話與廈門同仁交流時,都感到很親切。
【同期】馬來西亞僑生公會 總會長 顏泳和
最主要的基礎就是民心相通,有同樣的文化,當我們到廈門偶爾講一些閩南話,就覺得很親切,很容易溝通,跟一些老一派的閩南人講,又覺得好像在跟自己的(閩南話)爺爺奶奶講話那樣,特別好的感覺。兩國民間來往那么密切,送王船的未來,明天會更好。
據(jù)了解,聯(lián)合申遺成功后,中馬兩國將成立“雙邊工作委員會”,建立聯(lián)合保護共同協(xié)作機制,履行進一步保護該遺產(chǎn)項目的承諾。
李思源 陳悅 陳芷汀 福建廈門報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