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品賞析
此幅作品為絹本 縱28厘米,橫20厘米。
冊頁共有四幅,畫面主題活潑,富有生趣。
其一是“金魚荷花”,繪有兩只金魚游于荷花間,署款“鄭煦”,鈐一朱文“霽林”印。
其二是“白菜草坡”,繪有幾顆生長于草坡的白菜,圖上題款:“喫菜根淡中有味,丙寅仲春霽林鄭煦寫于鷺江。”此句體現(xiàn)了鄭煦對清貧生活的追求。鈐一朱文“霽林”印。
其三是“梅花雙鵲”,繪有兩只喜鵲立于梅花枝上。左上題:“梅竹友情今契闊,好鳥枝上亦朋友,鄭煦。” 鈐一朱文“霽林”印。
其四是“葡萄松鼠”,繪有兩只松鼠正在取食葡萄。題七言絕句一首:“密布森森掩太陽,萃跋異有寂于逢,秋水通金風(fēng)烈塞,龍須擊得鳥影香。”落款“香山鄭煦寫”,鈐一朱文“霽林”印。此詩生動地反映了松鼠吃葡萄的畫面,可謂詩畫一體。四幅冊頁所繪之物均成雙成對,寓意吉祥。
作者簡介
鄭煦(1859—1937年后),字霽林,廣東香山(今中山市)人,著名畫家。清末民國時期在廈門任官職,退休后仍定居廈門。
清光緒年間鄭煦以通判兼任廈門厘金局局長(相當(dāng)于今財政局局長)。光緒二十九年(1903)任廈門海防廳同知(管民政的最高長官)。辛亥革命后,又任廈門中國銀行行長,退休后居鼓浪嶼,以書畫自娛。年逾古稀的鄭煦猶能作工筆人物、花卉草蟲,畫風(fēng)受明末清初著名書畫家、詩人陳洪綬及清末著名畫家任頤的影響,勾勒線條圓勁素雅。晚年常署“優(yōu)缽羅庵主”。
廈門市博物館還收藏有鄭煦79歲時所作的歷史故事畫《陸績懷橘圖》,此為其晚年人物畫之代表作。此畫為絹本,縱152 厘米,橫67 厘米,以《三國志》中“陸績懷橘遺母”的故事為題材,畫中有髯翁與長者二人,長者倚石,髯翁倚石桌,有一稚童在拾橘子,后為一片芭蕉。此畫工筆設(shè)色,線條流暢,設(shè)色文雅,清秀而不俗。


(來源:廈門市博物館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