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關注“原鄉(xiāng)風物 非遺廈門”體驗廈門非遺文旅的魅力
臺海網(wǎng)10月29日訊(海峽導報記者 陳磊) 在黑色絲絨布的映襯下,無數(shù)細小的玻璃珠靜靜閃爍著光芒,如同夜空中的點點繁星。
燈光照射,它們愈加呈現(xiàn)出繽紛的熠熠生輝,角度挪轉,眼前又變幻曼妙優(yōu)雅、華麗動人的光影效果。
走進廈門珠繡起起伏伏、跨越百年的故事里,才發(fā)現(xiàn),從起源至風靡,到后來的銷聲匿跡和如今的堅守傳承,這門“針尖上的藝術”,幾乎成為老一代傳統(tǒng)手藝歷史軌跡的典型代表。
非遺傳承人
對珠繡,我一直有割舍不斷的情懷,讓它就這么消失,我實在舍不得。
——“廈門珠繡”守藝人謝麗瑜
福建省省級非遺保護項目“廈門珠繡手工藝”省級代表性傳承人,高級工藝美術師,福建省工藝美術大師,福州大學工藝美院、集美工業(yè)學??妥淌?。
非遺傳習基地
廈門珠繡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展廳位于思明區(qū)湖濱南路,展廳不僅展示各種各樣的廈門珠繡作品,亦是廈門珠繡的傳習工作室,還提供主題研學、珠繡課程等多種體驗項目。
2013年,項目成立廈門揚臻珠繡藝術有限公司,眼下“揚臻珠繡”已經(jīng)是廈門文化產(chǎn)業(yè)中十分響亮的一張名片,行銷海內(nèi)外,其產(chǎn)品多次參加國家級工藝美術展覽,并被選為禮品贈送國際友人。
1 她從時光深處走來
“別看針線綿密,珠子細小,但這珠繡卻有著百年歷史。”說起珠繡的歷史,謝麗瑜如數(shù)家珍。
謝麗瑜是廈門珠繡的非遺傳承人,1957年出生并成長于鼓浪嶼。這座小島中西交融、開放包容、充滿了藝術氣息的特質(zhì),也深深影響了她的性格和人生。“幾乎可以說,廈門珠繡就是海洋文化帶來的產(chǎn)物。”謝麗瑜告訴導報記者。清末,廈門已成為中國最早的通商口岸之一,東西方文化在這里匯聚,鼓浪嶼島上教會學校應運而生,學校的手工繡制課程為以后馳名海內(nèi)外的廈門珠繡技藝奠定了特有的手工繡制技巧。
閩南亦是我國著名的僑鄉(xiāng),清末民初,海外華僑回鄉(xiāng)探親時,帶來了用玻璃珠點綴的繡花衣飾,廈門民間制鞋藝人從中受到啟發(fā),嘗試在鞋面上用玻璃珠子繡出各種花鳥圖案,從此,珠繡藝術在廈門這座海島城市生根發(fā)芽。
上世紀20年代,大同路幾乎成了珠拖一條街。連接鷺江道與新華路,大同路由于靠近輪渡碼頭,地理位置上佳,加上它毗鄰郵局、海關等重要機構,其時為廈門最繁華的商業(yè)街。謝麗瑜介紹,那時候多以家庭手工坊的形式出現(xiàn),有不同分工,“由于純手工,一天下來最多只能制20來雙”。
2 她曾在歷史高光處
上世紀50年代,廈門珠拖生產(chǎn)合作社將散落于大同路上的珠繡坊進行整合,從而開始了珠繡拖鞋的規(guī)?;a(chǎn)。到了六十年代,廈門皮件鞋帽廠建立,珠繡合作社并入其中,珠拖成為該廠的一個車間。
1975年,剛18歲的謝麗瑜被分配到當時的廈門珠拖廠,在這里,她親歷了廈門珠繡最繁榮鼎盛的時期:廈門兩大創(chuàng)匯大戶之一,外貿(mào)訂單接不完,最多時遠銷亞歐美58個國家和地區(qū)。
當時作為廈門珠繡設計工藝員,謝麗瑜也設計了眾多膾炙人口的佳作。其中,廈門風光系列中參與設計的《鼓浪春潮》作品,參加全國工藝美術最高獎項百花獎首屆展覽、評比中獲銀杯獎;她設計的水晶牌珍珠拖鞋,在1989年7月首屆北京國際博覽會上榮獲金牌獎;她設計的珠繡包裝盒,作為首屆全國包裝設計評比會福建省入選參評兩件作品之一;她為廈門珠拖廠設計的“水晶牌”商標,在國內(nèi)眾多參與作品中脫穎而出,被國家輕工部選中,自此廈門珠繡拖鞋終于有了自己的商標。
從此之后,她在珠繡的路上越走越遠,上世紀80年代,廈門珠繡迎來發(fā)展頂峰。在1989年7月舉行的首屆北京國際博覽會上,該廠生產(chǎn)的水晶牌珍珠拖鞋榮獲金牌獎。
回憶往事,謝麗瑜顯得激動而驕傲,“曾經(jīng)一個意大利訂貨商還特別安排團隊在這里,由于東西方骨骼不同,我們的靴型他們穿著不合腳”,謝麗瑜解釋道,“但又對珠拖愛不釋手,于是安排他們也參與到我們鞋墊的造型設計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