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和弦外音”到吉尼斯紀錄
那次采風,廈門歌手魯帆負責接待第一次見面的鐘立民等詞曲作家,帶他們逛鼓浪嶼,爬日光巖,也為采風團搜集臺灣歌曲。次年,魯帆收到鐘立民的一封信,附帶一頁歌譜。作曲家請他試唱《鼓浪嶼之波》并提意見。
1982年1月20日,在北京舉辦“海峽之聲音樂會——獻給臺灣同胞的歌”,李光羲首唱《鼓浪嶼之波》。據(jù)廈門詞家朱家麒回憶,鐘立民曾對他說,李光羲在演唱的時候,有聽眾說“難聽”??梢姰敃r還有人不習慣改革開放初期從剛硬樂風向柔美曲韻轉(zhuǎn)變的審美趣味。當然這僅僅是微弱的“和弦外音”。這首心隨波涌的歌曲很快就廣為流傳。
1983年,女高音歌唱家鄭緒嵐演唱《鼓浪嶼之波》,歌曲獲國家新歌評選優(yōu)秀作品獎。
1984年,張暴默在央視春晚演唱,馬上產(chǎn)生廣泛影響。
1987年,女高音殷秀梅在中國唱片總公司出版的個人專輯中收錄了《鼓浪嶼之波》。
1988年,歌曲獲廈門市政府頒發(fā)的首屆文學獎特別榮譽獎。
1991年,殷秀梅在中央人民廣播電臺對臺廣播節(jié)目中演唱,再次向海峽東岸送去深深的情誼。
1998年9月,《鼓浪嶼之波》樂譜被鐫刻在廈門國際馬拉松賽道環(huán)島路上,成為獨特的音樂雕塑。它有247.59米長,被列入吉尼斯世界之最。
《鼓浪嶼之波》頻繁出現(xiàn)在廈門航空公司的航班,被用于廈門海關的鐘樓報時,以及當?shù)馗鞣N節(jié)慶、儀式等活動中。它被改編為合唱、鋼琴曲等,還出現(xiàn)京劇版等新形式,在祖國各地傳播。多少人被它吸引而來到廈門,來到鼓浪嶼,站在日光巖眺望海峽對岸。這首歌唱出兩岸人民統(tǒng)一祖國的共同心聲,也給廈門帶來各種物質(zhì)與精神的交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