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欄語
“在家盡孝、為國盡忠是中華民族的優(yōu)良傳統(tǒng)。沒有國家繁榮發(fā)展,就沒有家庭幸福美滿。同樣,沒有千千萬萬家庭幸福美滿,就沒有國家繁榮發(fā)展。”
2019年春節(jié)團拜會上,習近平總書記號召在全社會大力弘揚家國情懷,激勵億萬中華兒女把家國情懷轉化為奮斗激情。
今年是新中國成立70周年,70年披荊斬棘,70年風雨兼程。
回望70年歷程,每個人、每個家庭都有自己的故事和回憶。點點滴滴、樁樁件件,也許是數(shù)十年如一日的堅守,也可能是跋涉千山萬水的支教助學,又或者是堅守崗位勇于創(chuàng)新……
撫今追昔,從今天起,本報重磅推出新中國成立70周年特別策劃“家國夢”,從“我家的故事”說起,通過“小故事”展現(xiàn)“大時代”、“小人物”展現(xiàn)“大情懷”,展示我們的“中國夢”。“家國夢”,是堅持、是信仰,更是久久不變的情懷。正如習近平總書記所說:“一個流動的中國,充滿了繁榮發(fā)展的活力。我們都在努力奔跑,我們都是追夢人。”
輪渡工作證 留存70年
輪渡,伴鼓浪嶼而生。廈鼓鷺江海面,不足千米之寬,百年前,穿梭于此的,是最古老的舢板、雙槳、搖櫓。
彼時,還沒有輪渡碼頭。1937年,社會賢達倡議修建廈鼓輪渡碼頭,市區(qū)選在島美路頭(即現(xiàn)中山路出口處),鼓浪嶼選在龍頭路頭。
同年秋,輪渡管理處正式成立。10月1日,碼頭竣工。

▲蔡靜芬的工作證
這是廈門輪渡的發(fā)展起點。經(jīng)歷了一段戰(zhàn)火紛飛的歲月,直到抗戰(zhàn)勝利,1946年5月8日,廈鼓輪渡復航。“廈興”、“廈安”、“廈禾”三艘汽輪往來廈鼓海面。“解放前,母親就在輪渡上班了,每天售票、驗票,還常上夜班。”蔡靜芬的大兒子白錫仁回憶。
蔡靜芬的工作證保留至今,是輪渡最早的工作證。時間是中華民國三十八年五月十日,也就是1949年,透過泛黃的紙頁,白錫仁總能回憶起當年母親急匆匆往返的樣子。
那年,蔡靜芬19歲,擔任售票員。一張張從她手里流轉的紙質船票,載著廈鼓航線最初的使命,串聯(lián)起兩岸的溫暖人情。
